在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突顯的大背景下,作為糧食中的“糧食”,農資市場的供應和保障特別引人關注。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形成擁有近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經濟區,其巨大的農資市場潛力為工商界人士所看好。而根據《貨物貿易協議》,中國與東盟之間,約有7000種商品享受“零關稅”,這不僅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互動,也使東盟成為中國農業企業“后危機時代”的一個主陣地。
近5年來,化工產品已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貨物,從廣西口岸來看,年均貿易總額占雙方貨物貿易往來的30%左右。目前,中國主要從東盟進口初級形狀的塑料、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膠等化工產品,而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的化工商品主要是化肥、塑料及橡膠制品、農藥、乙醇、磷酸、焦炭等。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雙方化工產業互補優勢將凸顯出來,尤其是貿易量較大的化肥。
優勢互補創造市場合作前景
據了解,東盟大多數國家都是農業國,對化肥的需求量大。近年來,越南、柬埔寨、老撾等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的化肥、農用機械、農藥原材料等產品。因為已有較好的合作基礎,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中國化肥已經成功在東盟國家打開市場。特別是尿素產品,成功取代了俄羅斯、中東等地化肥產品在東盟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對此,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劉建文說:“東盟國家化肥生產成本較高,產能不足。而近年來,中國化肥工業穩步發展,產量逐年增加,2009年中國化肥產量超過5800萬噸。中國是化肥的生產和出口大國,氮肥和磷肥產能過剩嚴重,特別是在目前化肥出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中國化肥出口提供了新的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據中國—東盟農資商會副會長、中農集團副總裁郭雁民介紹,在東盟一些附加值較高、競爭激烈的復合肥市場都出現了中國化肥企業和產品的身影。從2010年前4個月的出口統計數字看,中國出口復合肥排名前5位的國家,有4個是東盟國家。雖然許多東盟國家都是農業國,但其化肥工業起步較晚,技術水平普遍落后,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以越南為例,它是東南亞最早從中國進口化肥的國家,該國目前僅能年產100萬噸尿素、250萬噸復合肥,遠未達到其國內用肥需要,每年還需進口尿素150萬噸至180萬噸、磷酸二銨70萬噸、復合肥20萬噸。
因地制宜提高企業競爭力
由于看好東盟巨大的農資市場,中國不少大型磷肥生產企業紛紛進入東盟,并陸續將其產品打進了東盟市場。郭雁民表示,對東盟國家而言,中國的高濃度磷復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東盟銷售可比在國內銷售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中國西南部的高濃度磷復肥企業與國內其他地區同類企業相比,又具有許多突出的優勢:一方面,工廠離口岸近,便于出口運輸;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區位優勢,便于同東盟銷售商溝通。目前中國一些高濃度磷復肥企業已確定以出口東盟為主、內銷為輔的市場策略。郭雁民建議國內企業,下一步可選擇有條件的東盟國家進行高濃度磷復肥的生產投資。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挖掘自身潛力,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以提升產品在東盟市場上的競爭力。
郭雁民表示,隨著中國與東盟之間化肥行業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國一些企業也開始關注和調研在資源開發方面和東盟國家進行合作,因為許多東盟國家的資源都比較豐富。例如泰國、老撾富含鉀資源。在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蘊藏著豐富的鉀鹽資源,高原的內部結構簡單,地勢平坦,鉀礦規模大,并延伸到鄰國老撾。其中,班內那空地區可開采的鉀礦儲量大約為8340萬噸;沙空那空盆地烏東塔尼的鉀石鹽儲量為2500萬噸,其中已有1600萬噸確定含有25%的氧化鉀。
出口東盟須有產地證
雖然東盟市場是個“香餑餑”,但專家提醒各企業,在投資前還是謹慎為好。化肥企業如果要出口東盟,需要產地證。
據了解,中國—東盟自貿區出口貨物原產地證書(簡稱產地證),是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原產地規則》簽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證明文件,由出口成員方的政府機構簽發,被稱為商品進入東盟的“護照”。凡是出口到東盟國家的產品,只有在獲得了產地證之后,才可享受減免關稅的優惠待遇,以及獲得便利的通關條件。這也就是說,獲得產地證是企業享受優惠關稅的先決條件。
另據記者了解,根據相關規定,原產地證明必須用英語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