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肥料生意,胡海樣的營銷策略就兩條:避打價格戰,實行零庫存。“接好品牌,扎實做起來,定價權在手上,就能避打價格戰;做好服務,與上游廠家和下游客戶保持信任度,就能做到零庫存。”
在海豐農資市場,胡海樣的做法可謂特立獨行。用他自己的話,“同行喜歡血拼價格,價格越低越討人喜歡,我把心血拼在樹立品牌上,穩定價格、穩定盈利空間,廠家和客戶同樣喜歡。”
在當地很多懂行的朋友看起來,他的這種做法“讓人看不懂”。對其他人的質疑,胡海樣聽來只是一笑,“口渴喝毒藥,不是被渴死的,而是被毒死的,價格戰沒有那么好。”其實,十幾歲就在農資界浸泡的他,對價格戰有著切膚之痛。“農資這碗飯,我是接了叔叔的衣缽來做的,但最終還是做不下去了,因為他老人家就是從價格戰年代過來的。”
當年,20多歲的胡海樣從他叔叔手中接過這門生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靠殺價賺錢做法,穩住價格。“這個搞法其實并不新鮮,當時我特意關注了進口肥的價格操作方式,不管行情怎么波動,輕易不降價,但農民照樣上門要貨,這就是做品牌做出來的效果”。
與胡海樣同批創業的個體農資戶,那時剛從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這批“第一代經銷商”還喜歡配合廠家“沖量”的目標,搞薄利多銷甚至“無利傾銷”,但胡海樣很早就“超脫”了出來。“接一個品牌就要搞的像一個品牌,殺價不稀奇,大家都能做,但價格低了,品牌也就死了。”
拋棄了價格戰的胡海樣確立了自己選擇合作廠家的原則:價格合理,品牌到位。“買品牌的農民買的不僅是產品,更是信心。”
雖然可能有同行不服氣,但他給廠家交出的成績單卻讓人嘆服,短短幾年時間,他接受的幾個主打品牌都做到年銷幾千噸,十幾個合作廠家都把他列為了重點客戶,即使是今年這么艱難的環境中,剛接手的瑞特沃品牌肥也賣了好幾百噸。“做品牌雖然累點,但不搞殺價賺錢也會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