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儲制度出臺時,中國化肥行業還處在供不應求的時代。如今,中國化肥行業在這六年中實現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進入了“過剩”狀況。有人提出,既然是市場經濟,產能處于過剩時期,企業又是逐利的,所以不用國家商業淡儲,自然有企業進行儲備。那么,淡儲制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是業內普遍存在的一個疑問。
一位曾經在淡儲小組工作過的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樣的看法顯然只看到了現在,而沒有看到將來經濟的發展與變化。他說,目前的過剩只能被稱為階段性的過剩,不管是根據經濟的發展規律,還是隨著國家對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的加大,化肥行業的供需終將回到相對平衡的狀態。他告訴記者,國家對于落后產能的淘汰決心還是很大的,以后對于企業的節能和環保指標要求會逐漸提高,尤其國家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限制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政策會長期維持下去;而我國化肥生產企業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生產企業比較多,生產能力參差不齊,這樣大批落后產能因此會退出市場,國內的供需會逐漸找到一個平衡點,并將成為常態。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淡儲的作用在于維持化肥行業長期的穩定發展,以防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安全畢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所以,化肥淡季儲備始終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沒有企業承擔淡儲任務,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時期,也有可能存在供應不足的現象。”化肥企業界一位人士分析道:在農資行業,買漲不買跌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對后市的預測很容易出現悲觀情緒,造成經銷商備貨積極性下降的現象,而用肥旺季往往時間非常短,如果沒有淡儲企業提前進行儲備,很容易出現區域化肥供不應求的現象,導致化肥價格上漲,損害農民的利益。
一位業界分析人士說得更加透徹:從市場經濟的監管角度看,在國家放開化肥價格直接管制之后,淡儲就成了最為有效的間接調控手段。這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規則的,是一種進步的制度。此外,從中國化肥資源和產業布局固有的特點看,我國化肥大型化肥生產企業大多數分布在西南、西北農業經濟欠發達地區,而用肥大省又分布在華東、華北、中南地區;加之,國內鐵路運輸緊張,只能滿足國內貨物運輸的45%左右。所以要想滿足淡季市場供應,實現化肥常年生產與農業季節供應的有效對接,必須提前做好儲備。這也是中國化肥淡儲產生的“國情”。
在2009年9月召開的淡儲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對淡儲的功能做了很好的總結:一是銜接了化肥產銷,緩解了常年生產、季節使用的矛盾;二是增強了調控能力,成為政府穩定化肥市場和價格的重要手段;三是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培育了一批穩定成熟的經營企業;四是促進了工商聯營,支持了化肥生產企業發展;五是促進了改革深化,為放開化肥價格和經營創造了條件。
國家發改委一名官員說:正是植根于中國農業的需要和化肥行業的特點,化肥商業淡儲才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需要面前,淡儲制度表現出不同的作用。目前行業產能暫時處于過剩時期,雖然保證供應的作用相對淡化了一些,但在扶持大企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較為明顯的體現了出來。比較明顯的就是最近兩年,由于生產企業也參與到了化肥淡儲當中,銷售壓力比較大時,對這些參與淡儲的生產企業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緩解了庫存壓力。因此,無論是從農資行業的角度,還是從農業、農民的角度出發,化肥淡儲制度仍是一項好制度,還遠沒有到“淡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