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由白背飛虱為主要傳毒介體,在我國南方稻區發生流行的一種水稻病毒病。近年來,該病害在越南和我國南方稻區發生面積迅速擴大、危害程度明顯加重,尤其是2009年造成了多點成片田塊絕收,對我國水稻生產安全的潛在威脅巨大。今年南方稻區稻飛虱發生期偏早、遷入數量大、遷入峰次多,病株與白背飛虱帶毒現象較為普遍,使該病害流行的風險性明顯提高。各地要加大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檢測和調查監測力度,及時發布病情信息,指導農民科學開展防治,減少產量損失。
一、發病特征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侵染水稻后,病株呈現四大病癥:一是發病稻株葉色深綠,上部葉片的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二是病株節部有倒生須根及高節位分枝;三是病株莖稈表面有蠟點狀、縱向排列成條形的瘤狀突起,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四是感病植株根系不發達,須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呈黃褐色。
水稻各個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現癥狀有所不同:秧苗期感病的稻株嚴重矮縮(不及正常株高1/3),不能拔節,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顯矮縮(約為正常株高1/2),不抽穗或僅抽包頸穗;拔節期感病的稻株矮縮不明顯、能抽穗,但穗型小、實粒少、粒重輕。
二、發生概況及特點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毒于2001年在我國廣東首次發現,2008年被正式鑒定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新種,目前全國已有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個水稻主產省(區)明確發生,2009年全國發生面積約500萬畝。由于主要由遠距離遷飛的白背飛虱持久性傳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具有流行擴散快、監測防控難、潛在威脅大的顯著特點。
三、發生趨勢及原因分析
據近期南方早稻區病蟲監測點調查結果,目前大部早稻區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較輕,僅在華南局部田間零星見病。但根據病害流行特點、傳毒介體發生情況及水稻品種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0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長江以南大部稻區將呈現快速蔓延態勢,發生區域與發生面積進一步擴大,華南和江南部分晚稻區可能出現暴發危害。
預測依據:
一是越冬蟲源地毒源充足。3-5月份,白背飛虱的主要境外蟲源地越南及我國華南南部越冬蟲源地蟲量較大,廣東等地白背飛虱帶毒率檢測結果為5%左右;另外越南,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田間病株帶毒率檢測結果均為陽性,病害流行的毒源條件滿足。
二是遷入地傳毒介體發生嚴重。近年來我國南方大部稻區白背飛虱連年暴發,年均發生面積2億畝左右,今年白背飛虱遷入時間明顯提前、遷入量偏大、遷入峰次多,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發生1624萬畝次,使得該病毒加速傳播蔓延可能性加大。
三是抗病品種匱乏。由于該病毒出現時間不長,育種部門還沒有將其列為育種對象;目前生產中尚未發現抗病品種,且缺乏抗病性鑒定方法,因此通過抗病品種控制病害流行缺乏基本條件。
四是栽培制度對病害流行有利。目前,我國水稻單雙季混栽現象普遍存在,栽插期拉長,加之近年南方甜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橋梁作物面積增加,為白背飛虱傳毒和該病毒流行擴散提供了廣泛的食料和寄主場所。
四、防控建議
一要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重大病蟲監控對象。各級植保機構需充分認識該種新病害快速流行的態勢和暴發危害的嚴重性,將其歸入日常監控對象,華南和江南等近年發生日趨嚴重的地區要將其作為監控重點加強介體昆蟲和病毒病的控制。
二要加大力度,做好調查監測與病毒檢測。縣級植保機構密切監測該病害流行及其傳播介體白背飛虱的發生動態,及時上報調查結果;省級植保機構整理匯總本省發生情況,結合水稻重大病蟲發生防治周報報送相關信息,同時聯系本省植保科研院所,定期做好該病害帶毒率測定,提前做出趨勢預測。
三要加強培訓,普及病害識別和防治知識。集中組織培訓,加大對該病害危害性的宣傳,提高基層植保技術人員和農民對病害鑒定和治蟲防病等技術的認識,提高防控工作主動性,嚴防病害大范圍暴發流行。
來源: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