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發布《氮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文件稱,將建立并實施氮肥企業的準入門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有嚴重安全隱患的落后企業,建立20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氮肥企業集團,以抑制氮肥投資過熱,產品產能趨于過剩。
“趨于過剩”的行業產能描述,似乎并不能獲得業內人士的認同。行業數據顯示,2009年氮肥總產能達到6500萬噸,國內消費量僅有5000萬噸左右,與此同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建和改、擴建項目的合成氨產能約500萬噸、尿素產能近1000萬噸。受產能過剩拖累,氮肥價格也長期在成本線附近徘徊,氮肥企業苦不堪言。淘汰落后產能幾乎行業的共同呼聲。
也許恰恰是這個“趨于過剩”的定位,讓化肥行業并未成為此前工信部要重點淘汰落后產能的行業之一。
業內人士透露,實際上協會并不希望行業被貼上產能過剩的標簽,因為一旦被定位為“過剩”,大企業的大規模擴產將會受到政策的限制。在剛剛發布的“指導意見”中并沒有提出禁止新增產能,而只是提出準入門檻,這意味著具有資金和品牌優勢的大企業依然能夠進行擴產。
由內蒙古牙克石政府與西洋集團簽約的年產120萬噸合成氨、200萬噸尿素項目就是一例。該項目于去年6月正式簽約,是國內規劃的最大氮肥項目,目前已處于基建階段。有行業人士就表示,如果對大企業的擴產做出了限制,在目前的經濟復蘇階段,實際上就是為落后產能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反而更加不利于淘汰落后產能的推進。通過大企業擴產,擠占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亦不失為一種淘汰落后之道。
如果限制新建未必是治理產能過剩的良方的話,那么以環保、能耗等硬性指標約束落后產能的生產則需要監管部門出重拳。心連心化肥的投資者關系總監姚杰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現出對“指導意見”執行方面的憂慮,他表示,文件提出的目標很好,從行業發展規律看,氮肥行業最終會只剩下幾個大的企業集團,可目標能否實現還得看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心連心為代表的氮肥企業顯然很擔心的是指導意見所提出的諸如能耗、排放等標準的落實情況。
當然,看似溫和的“指導意見”中也有一濟猛藥,據要求,行業將加強對氮肥生產企業建設銷售網絡的支持。銷售網絡一旦建成,或許將成為對小氮肥企業的最致命打擊。通過銷售網絡的擴張,大氮肥企業將把市場延伸至縣級城市以下,直接與小企業兵刃相見。屆時即使有關政府不能痛下決心,小企業也將在競爭中被淘汰,或者摸索出別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