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的中國化肥產業好景不長,在成本上漲、庫存增加的雙重壓力下企業生產與經營再次陷入困境。中國化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本世紀以來,市場總體表現為景氣、低迷交替出現,1~2年一個輪回。近年隨著化肥產能的過剩,這一規律發生了變化,市場低迷的時間越來越長,而表現強勢的時間越來越短。與市場需求低迷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化肥產量卻仍在大幅增長。在煤和天然氣供應相當緊張的今年一、二月份,化肥產量的增幅也接近兩成;即使春節后化肥市場不斷萎縮的形勢下,大部分企業產量的增勢未減。今年動輒百萬噸產能的化肥新建項目還在上馬,幾百萬噸的化肥新增產能也將陸續釋放。面對目前低迷的市場,一些肥企又在呼吁:希望國家出臺政策救市。筆者認為,某些企業的這種慣性思維,全然沒有考慮到目前化肥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也沒有感悟到,面對國內化肥市場不斷加大的供大于求矛盾,主管部門已全然沒有了化肥產業加快市場化進程后會導致國內市場資源短缺的擔心,出臺新的政策更不現實。
作為煤化工、磷化工的低端產品——化肥,其生產畢竟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資源,而且“三廢”排放高,投資強度大。目前中國氮肥生產原料80%左右是煤炭,隨著天然氣定價機制的改革,這一比例還會更大。煤炭消費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致使在化肥生產過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顯。在實現低碳經濟中,化肥行業肯定要承擔相當艱巨的任務。這些焦點問題對化肥產業的影響都將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日漸凸現。因此中國化肥產量在保證國內需求的基礎上,盲目擴大產能不但影響著產業的平穩運行,也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羈絆。
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今年經濟工作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并強調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淘汰落后產能的規劃目標中,傳統的煤化工、磷化工產業已被納入到需要加強引導控制的產業,化肥成為石化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領域之一。
中國化肥產能過剩伴隨著產業的發展愈演愈烈,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傳統發展觀念、粗放的發展方式、經濟體制以及政績考核機制等綜合因素造成的。一些具有煤炭、天然氣資源優勢的地區為片面追求增長速度,一味追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熱衷于全面招商引資,擴大化肥產能。這不但為加劇化肥供大于求矛盾推波助瀾,也會與其他產業爭能源,難以達到投資的效果,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因此化肥結構調整不能再只簡單地看成是向資源或能源基地的轉移,一些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形成過剩的產能,也在淘汰之列。
作為企業,無論是大、中、小,都有做大做強的夙求,以求形成對行業的影響力,獲得在行業中的話語權,提高市場占有率。因此擴大規模自然成了發展的首選。但是這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必然造成產能過剩。我們的國企應平心靜氣地想一想,目前擴大的化肥產能,除了具備民營企業少有的資金、資源優勢外,還有多少更為先進的技術含量?筆者認為,一些國有煤化工、磷化工的大型國企,不能總把發展的眼光盯在低端、市場已經飽和的煤化工、磷化工初級產品——化肥上,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國內同行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上,更要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開展技術創新和設備改造,努力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發展循環經濟。
中國化肥產業的發展以前主要是在政府各項優惠政策的支持下,靠資金的大量投入和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產品主要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這顯然是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化肥市場的變化更暴露了這一發展模式弊端,也再一次促使化肥行業來思考如何轉變既有的發展模式,加快由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這種轉變,促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只有靠行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