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低品位磷礦微晶化生物復合發酵制備長效生物磷肥技術在清華大學通過教育部委托組織的技術鑒定。這項以中低品位磷礦為原料制備長效生物復合磷肥的生態新工藝,突破了傳統酸法磷肥對高品位磷礦和硫磺資源的依賴,對高效利用中低品位磷礦、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據項目組組長、清華大學材料系粉體工程研究室教授蓋國勝介紹,該項目首次采用材料微晶化原理,借助粉碎過程機械力化學激發作用,將機械能轉換為磷礦晶體內的非穩態化學能,強化了磷元素的有效溶出效果;形成了微晶化磷礦粉生物復合發酵活化技術,顯著提高了磷素的有效性。該項目還開拓了利用中低品位磷礦非酸法制備磷肥的新工藝,這種磷肥性能上遠高于磷礦粉,接近過磷酸鈣的效果,釋放速度又緩于化學合成磷肥,在提高磷元素利用率的同時,減少了化學磷肥生產和使用過程給環境所帶來的負擔。
蓋國勝介紹說,該項目有三大技術創新點:以五氧化二磷含量10%~20%的中低品位磷礦為原料,不用選礦、不用酸,全部回田,實現了低質資源的高效利用;利用現代粉體技術制備微晶化磷礦粉,通過生物復合發酵技術與工藝制備長效生物磷肥,實現了多學科交叉;系統能耗少、處理量大,加工流程短、成本低,整個工藝環保、經濟。鑒定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趙秉強建議進一步制定原料和產品標準體系,積極推進該技術產業化。
據介紹,清華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長興清華粉體及新材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和山東銀香偉業集團有限公司自2003年初開始合作研究開發中低品位磷礦微晶化生物復合發酵制備長效生物磷肥技術。其研制的微晶化長效生物磷肥在小麥、玉米、蔬菜等作物上開展了系統的肥效試驗,大田示范應用面積達到38萬畝,增產增收節支效果顯著,為該肥料在農業生產上的大面積應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