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在中國的天然氣消耗中,化工比例約為32%,工業燃料則超過29%。而這兩個領域的國際占比都是個位數。
天然氣一直是中國化工業,特別是化肥行業的重要原材料。目前各地的超大型化肥企業對天然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用氣企業在全行業所占比例超過25%。
1月15日,擁有24億資產的上市企業滄州大化在上交所發布預告:2009年度凈利潤將下降55%至6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停供天然氣導致其尿素及硝酸生產裝置停產。
此前在2009年12月底,滄州大化曾公告,“由于陜京區域供需形勢緊張,中國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分公司按照保民用、壓工業的原則,于12月18日被迫停止向滄州大化供應天然氣。”公告同時說,生產用氣暫定停到2010年2月底。
在西南靠近天然氣產地的區域,云天化、瀘天化等生產化肥的上市企業也曾說,因天然氣供應不足,生產裝置被動長時間停車待氣,導致凈利潤下降超過50%。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淑蘭告訴本刊記者,天然氣下游地區的兩個大型化肥企業:華北的滄州大化、河南的中原大化的用氣緊張,這些年來幾乎從未得到過緩解。
對于中國的天然氣產業來講,2004年是個節點。這一年,西氣東輸管線貫通刺激了中國天然氣市場。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曦說:“當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用氣代替煤。”
為了力撐天然氣市場,相關部門對下游產業進行扶持,天然氣甚至以“支農”的形態出現。同時得到支持的還有工業用氣、天然氣發電等等。在2004年開始的天然氣政策中,用量大而穩定的大型用戶是重點發展對象。
然而,就在過去5年,石油、煤等能源化工原料價格迅速上漲,天然氣則維持著“福利性”價格,于是遭遇搶購。
目前,天然氣燃料主要集中于冶金、建材、輕紡、機電等高耗能行業。而在2006年,西氣東輸貫通的第三年,輸至華東地區的120億立方米供氣量有50%用于發電。
由于東部地區居民用氣的高峰時段與電力需求高峰基本一致,這種模式其實與冬季用氣形成了矛盾。其實在2005年,全國就有超過500多萬千瓦的新建天然氣發電機組無法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