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與國外的大型商貿談判,給國人的感覺似乎總是敗多勝少。最典型的當屬屢戰屢敗的鐵礦石談判。相比之下,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俄鉀肥貿易談判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這場勝利雖然也是以此前的多次談判敗北為代價,但畢竟是第一場勝利。這場勝利值得我們好好總結一下,讓它成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商貿談判中逐漸掌握其主導權的開始。比較這次鉀肥談判與鐵礦石的得與失,至少有以下兩點值得借鑒。
首先,加強內部團結是談判成功的基礎。鐵礦石談判中,鋼鐵產業大而散的現狀削弱了中方的談判實力。中國進口鐵礦石數量占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量的43%,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鋼鐵業之散亂無序亦是全球所獨有。在鐵礦石價格談判過程中,中鋼協屢屢要求鋼廠自律,不單獨與世界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談判。盡管如此,仍然有少數鋼廠與鐵礦生產商簽訂了現貨采購合同。這極大地鼓舞了對手漲價的決心,削弱了中方談判實力。而此次鉀肥談判中,中方談判人員同心協力,一個聲音對外,在什么時間、以什么價格與外商談,都十分默契。特別是經銷商和大企業表現得十分配合,堅持自律,使對手找不到瓦解中方談判陣營的漏洞,迫使其簽下城下之盟。
其次,運用靈活的談判機制是成功的關鍵。在鐵礦石談判中,日、歐鋼廠產品以高端鋼材為主,產品附加值高,對鐵礦石漲價承受能力強。這是大多數中國鋼廠所不具備的。于是,鐵礦生產商總是能夠繞開中國,與談判阻力最小的日、歐鋼廠達成協議,然后再逼中國就范。而在此次的中俄鉀肥貿易談判中,中方抓住印度、巴西等其他鉀肥進口大國與我國市場的不同之處,即他們沒有我國這么大規模的鉀肥產業,使供應商認識到,如果對中國的談判達不成任何結果,將拖延與他國談判進程,對啟動全球的其他市場也會有影響。因此,對中國談判哪怕簽一個相對低一些的價格,對啟動全球其他的談判也是有好處的。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已經而且將繼續遭到各方面的圍攻。這就是為什么中國買什么什么漲、賣什么什么跌的重要原因。要想徹底擺脫商貿談判中的被動局面,根本出路還在于逐步減少對外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