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4日之前,我國對化肥經營企業的所有制性質一直采取限制政策。限制的初衷當然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但隨著化肥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化肥經營權再這樣限制下去,不利于搞活化肥經銷市場和化肥市場的擴大,最終也損害了化肥企業的利益。實踐證明,31號文件下發后,農民歡迎,經銷商高興,化肥企業樂見,市場活了。
不過,以往太多的教訓也在反復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由于我國市場的不成熟和法制的不完善,許多事情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不少政策出發點雖好,但由于監管不到位,好政策難見好效果,甚至出現南轅北轍的結局;式洜I權放開以后,經營化肥的門檻降低了,化肥經銷商的成分復雜了,如果監管不到位,會不會更多地出現摻雜使假現象和假冒偽劣行為,損害農民利益?會不會使31號文的偉大意義縮水?這確實讓人們捏了把汗。于是,為最大限度發揮31號文件的政策威力,加強市場監管無疑再次被重視起來。
說化肥市場一向不重視監管肯定不是事實,但說化肥市場一向是假冒偽劣產品的重災區肯定是事實。重視監管卻管不住假冒偽劣,這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監管的思路、方式、手段不對。所以,筆者此時最想說的是,今后的監管思路和手段,一定要適應31號文之后的化肥市場變化。
首先,要構建常態化、規范化的市場監管機制,而不是突擊式的“嚴打”模式。不要只是“3·15”的時候,有關監管部門才想到打假,才會曝光一批假冒產品,打擊一批制假售假商家,而平時鮮見這些執法部門有什么行動,甚至于受害農民舉報到有關部門,也得不到應有的查處。
其次,提高化肥經銷商的誠信門檻,對不法經銷商嚴加監管,把那些不守規的經營者堅決堵在門外。不管什么性質的經銷商,都要為他們建立誠信記錄,對發現售假行為者,將其列入黑名單,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輕者在一定時限內不得從事化肥經營業務,重者終生不得從事化肥經銷行業。
再其次,建立化肥經營者保證金制度;式洜I者可以在監管部門指定的機構,按照經營規模大小,存留一定比例的保證金。這既是對化肥經營者依法誠信經營的一種經濟制衡,一旦發生售假行為,還可以用保證金對受害農民進行必要的經濟賠償,不讓受害農民吃虧。
當然,規范化肥流通市場的方法還有很多。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政府部門要變起來、動起來。不客氣地說,31號文的勝利果實能否保住,不在企業,不在市場,不在農民,而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