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并不缺乏鉀資源,鉀肥實現自給已為期不遠。在鉀肥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提前建立預警機制,提高鉀肥行業準入門檻,適度控制產業無序過度增長,不能盲目跟風,進口鉀肥要適度。”上月底在西安舉辦的2009年中國化肥行業峰會上,上海鉀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魏成廣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作如上表示。
魏成廣介紹,中國鉀鹽資源主要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羅布泊鹽湖地區,氯化鉀儲量7.91億噸,再加上四川、貴州、陜西、西藏、云南、甘肅、湖北等鉀鹽板塊,估算鉀鹽資源可供開采量10.21億噸。
鉀肥短缺一直是中國化肥工業之痛,土壤大面積缺鉀,氮、磷、鉀比例嚴重失調。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鉀肥工業發展滯后,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長期依賴進口、受制于人。基于鉀肥需求的強勢拉動,我國鉀肥工業自上世紀90年代加快了發展步伐,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鉀肥工業的投入,陸續開工建設了三大鉀肥工程,產能不斷擴張。到2009年我國鉀肥產能快速增至530萬噸,而年消費量不過600萬噸,鉀肥實現自給已為期不遠。
不僅如此,我國還加大了海外尋找鉀鹽的步伐,通過與國外合作,增加國內鉀肥供應量和產量。目前在老撾的鉀肥生產基地已初露輪廓,預計年底將投產10萬噸產能,5~10年內鉀肥產能有望發展到300萬噸以上。加上其他在境外建設的鉀肥項目,累計產能將達800萬噸。這些項目將在10年內建成投產。
“按照目前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項目,預計到2017年中國鉀肥產能可達到2000萬噸(含境外投資項目),屆時產能過剩將成為必然,一舉從鉀肥進口國演變成為出口國。”魏成廣說,“在目前解決中國鉀鹽供給短缺的矛盾之時,就應當未雨綢繆,適當提高鉀肥行業準入門檻,控制項目建設無序發展,不然等產能過剩時就難以挽回了。氮肥、磷肥等行業目前的窘境就是前車之鑒”。
適當進口鉀肥以補充需求缺口,甚至停止大量進口,保護國內鉀肥產業,是魏成廣提出的另一個預警機制。“目前國內鉀肥庫存量仍然很高,僅青海察爾汗地區生產企業就庫存200多萬噸,山東臨沂地區庫存量達100多萬噸,估計今年全國剩余庫存量高達800多萬噸(包括2008年剩余結轉量680萬噸和2009年預計進口量200萬噸)。但今年農業、工業領域實際消費量預計不超過600萬噸,明年的鉀肥價格若居高不下的話,預計其消費量增長幅度也不大,也就700萬噸左右。今年這么多的剩余庫存量若轉到2010年度使用的話,消化不掉仍有富余,甚至要轉到2011年使用,國內鉀肥可供資源量非常充足。因此說不但今年后幾個月不能進口,而且明年也沒必要大量進口鉀肥。國內鉀肥價格也將進一步理性回歸,預測在1800~2100元/噸之間運行。”
2007年,國內一些企業在判斷市場趨勢時不冷靜、不理智,全年進口的鉀肥900多萬噸沒有完全消費掉,2008年又進口500多萬噸,給國際上造成一種錯覺:中國鉀肥需求量很大,結果是國際價格直線上升,隨后又驟然下降,導致許多企業因進口鉀肥而損失慘重。
“中國與國外鉀肥貿易商談判尚未進行。我們應該取得參與國際鉀肥行業競爭的話語權,減少國際鉀肥寡頭抱有繼續壟斷中國鉀肥市場的幻想。”魏成廣建議,未來幾年內當國際價格達到中國消費者接受的價格時,可以適當進口一部分,以減少國內鉀鹽資源開采,保護現有資源;而當鉀肥價格較高時立即減少進口,讓國內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國內鉀肥生產量、進口量以及在海外基地的生產量的比例要把握好,保持在1∶1∶1比較合適;生產者和經營者不要盲目跟風,要尊重市場變化和供需關系,按實際需求安排鉀肥進口量,警惕國際鉀肥經銷商的炒作,以維護國內鉀肥市場穩定,促使鉀肥民族工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