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會議上,商務部官員表示,“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在一定時期內較難改變”。負責協調鉀肥進口談判的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負責人藉此也多次闡述:“中國依賴進口滿足國內需求的局面短時間內還不會改變。從長遠來看,我們國家還是缺鉀國家,近年不會不再進口。” 發改委官員更以肯定的態度與記者探討了對鉀肥進口問題的看法。商務部另一官員也在國際IFA會議上向記者表達了“公平、公正報道鉀肥問題”的愿望。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媒體應當放大視野、考慮長遠利益,綜合考量、客觀評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上對鉀肥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進口問題上,近半數企業的態度與政府一致,其余23%的企業不反對進口。隨著時間的推移,眾說紛紜中,進口呼聲漸強,持續四年上漲后的價格“縮水”比較少見,曾經堅持不進口的“前沿人士”也認同“價格低位時適當進口”的觀點。他們認為,如同石油一樣,鉀肥完全可以在某一價位采購并儲備。
中國鉀肥市場供給已形成國產、進口、境外開發三足鼎立局面,國內資源多頭釋放、產業格局演變,三方將重新審視自身定位。“走出去”的境外開發企業受政策關注層面和國際地區性政治環境影響,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市場風險不可小覷,而國內大力開發鉀鹽資源也并非好事。過度開發、爭相競價,只能讓國內鉀鹽生產企業利益受損。有企業認為,一年時間沒有進口量國內企業并無受益。相反,市場行情不明朗讓消費更加低迷。隨著觀望情緒蔓延,2009年進口談判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有人認為,進口鉀肥不僅對國產鉀肥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同時有望帶動市場,刺激消費。
聲音趨同使談判啟動時間受人關注。在“經濟復蘇”漸成主題的今天,談判不宜長久拖延,甚至要與市場行情和需求競速。記者曾在《正視是一種態度》一文中提醒國際供應商,正視中國市場就必須正視談判時間和市場需求,這也正是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問題。需求不旺雖是談判的“殺手锏”,可一旦國內鉀肥庫存見底、供不應求,也就意味著僅有的“話語權”將從中國手中溜走。中鋁公司并購“力拓”失敗,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除了政治考量外,正是時間給了“力拓”一個解決資金問題的“出路”。對于2009年中國鉀肥進口談判來說,需求復蘇無疑是市場對國際供應商限產保價這一舉動給出的最好結果。
有人認為,拖延談判雖然是控制價格的方式,但中國進口數量畢竟有限,特別是印度與國際供應商簽訂了460美元/噸的合同價格,對任何一個國際市場都有影射作用。由于印度市場對于國際鉀肥供應商舉足輕重,用中國100萬噸左右的進口數量和更低的價格換取印度市場,不會是國際鉀肥供應商的交易原則。事實上BPC方面也表示,在談判中,BPC會考慮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兩方面因素,既考慮中國市場的整體需求,同時與國際市場價格也不能偏離太大。目前BPC充分了解中國市場情況,給印度的價格當然具有參考性,但是中國從邊貿、國產情況與印度市場也有不同的地方,外方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同時對某一個市場也不能有太大的差異性,否則將體現不了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
近日,Uralkali公司首席執行官Vladislav Baumgertne先生表示:“期望與主要鉀肥進口國家簽訂長期供應合同,以幫助提高開工率,促進生產。”此舉被理解為一種信號。據悉,目前中國與BPC方面的溝通,僅限于市場情況、未來需求以及合作模式,尚未涉及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