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導致嚴重虧損
會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處長吳君楊透露,去年調查了1484家肥料生產企業的調查,有305家企業虧損,虧損金額達到17.7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21.6倍。
吳君楊說,肥料生產廠家虧損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市場需求大幅下降;二是國際貿易造成損失,比如去年許多企業大量收購硫磺帶來虧損;而更為重要的,則是肥料行業的產能過快增長。
據了解,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生產化肥總量達到3786.7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0.4%,無論是復合肥,還是氮磷鉀等單質肥的產量均有大幅增長。總計新增產能400多萬噸,如果按此趨勢發展,到明年我國的肥料年產量將會突破7000萬噸。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化肥價格卻持續在低位徘徊。工信部石化處副處長張文明介紹,目前氮肥價格只有1600多元/噸,今年最低時還曾經跌至1400元/噸;而二銨的價格則跌至2100多元/噸,同比去年下降了47%。
許多與會人士都向記者表示,“盲目擴大產能,導致產需嚴重不平衡,是目前肥料行業的最大問題。”而相關數據還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供銷系統的化肥庫存總量達到1570萬噸,已經遠超市場的正常需求。
一位肥料生產廠家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該廠家去年由于庫存肥料數量太大,今年跌價虧損達到2000多萬元。“現在各地依然不斷有新廠房投產,或是原有廠家擴大產能的消息傳出,我覺得化肥行業很有必要設立準入條件了。”
一些人士也指出,目前對肥料行業設立準入條件,控制產能雖然很有必要,但是很難做到。“現在肥料廠家的生產許可證歸質檢部門管,農業部門、工商部門都負責肥料的質量監督,多頭管理的現象十分嚴重,要想在短時間內制定行業人士都認可的準入條件,依然是比較困難的。”
不過張文明在會上透露,相關部門目前正在抓緊制定2009-2015年我國的肥料產業發展規劃,這對遏制過快增長的產能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產業預警機制急需完善
除了不斷擴大的產能導致供求嚴重失衡、造成價格下降之外,去年許多廠家盲目大量收購硫磺,也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了解,去年8月份,硫磺的進口價一度逼近800美元/噸,但是到11月左右,突然暴降至50美元/噸左右,一些前期大量進貨的肥料生產廠家損失巨大。
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巡視員宋和平在會上表示,一個采購活動的失敗往往就會帶來被收購的困境,因此肥料行業建立產業預警機制刻不容緩。
宋和平介紹,目前我國的氮、磷、鉀肥的產業安全狀況都不樂觀。今年上半年氮肥累計出口2.85億美元,同比下降80.9%,絕大部分廠家都在虧損經營。由于國際磷肥市場需求和價格大幅下滑,導致國內磷肥企業積壓了大量高成本的產品,上半年累計出口磷肥153.3萬噸,同比下降了50%。而鉀肥向來具有較高的對外依存度,競爭力不明顯,更加容易被企業自身失敗的國際貿易所套牢。
“因此建立產業預警機制,對肥料行業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宋和平說,可以通過對經濟發展變化和進出口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對國內相關產業的影響,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制定應對方案,為企業的決策進行服務。
一位肥料廠家負責人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去年以來肥料行情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讓不少廠家遭受了巨大損失。“看不透,摸不清”的價格讓他們很是苦惱。他認為,如果能夠建立產業的預警機制,在價格出現異常波動時發出信息,讓廠家及時作出增大庫存或者及時出貨的決定,這對肥料產業的良性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生產廠家亟盼政策扶持
會議期間,許多生產廠家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表示,如今行情低迷,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制定更為優惠的政策,幫助肥料產業渡過難關。
吳君楊提到,其實從今年上半年開始,一些扶持政策已經開始落實,比如取消化肥限價、征收進口硫磺增值稅、放松肥料出口的控制力度等。而且近期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對肥料的自由經營流通,也有很大的幫助。
但一些生產廠家表示,在鐵路運價優惠、肥料淡儲制度等方面,生產企業得到的優惠仍然十分有限。
據了解,今年鐵道部自7月1日起,調整了鐵路化肥的整車運價。新運價變更為:基價一為6.40元/噸,基價二為0.0378元/噸公里。以運距1000公里計算,1噸化肥的新運價比舊運價要高9.3元,運距越長,增加的運費越多。山東一位廠家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新的運價標準,發往廣東等市場的肥料成本要比以往大為增加。
另外,許多廠家也反映,肥料淡儲過多向流通部門傾斜,導致廠家無法增加更多的庫存,這種狀況也應該加以改觀。據了解,在近日出臺的化肥淡儲計劃中,新年度冬季儲備規模保持1600萬噸不變,生產企業的淡儲比例也繼續維持在35%-39%之間。
“其實這些限制政策的實施,以及原有的一些優惠取消,恰恰是針對目前肥料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而提出的。”有專家在會上表示,在如今嚴峻的市場條件下,廠家應該減少對優惠政策的依賴,從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方面的市場競爭力,而不要過多地依賴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