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國家為促進化肥行業平穩運行,支持農業生產,對化肥及化肥原料的出口關稅進行調整,并將尿素的淡季出口稅率適用時間延長一個月。然而,與業內期盼的情景相悖,出口關稅新政實施后尿素出口并沒有啟動現象,同時國內市場也沒有重新變暖,行業延續多月的頹勢也沒有出現好轉,反而呈現更加低迷狀態。國內尿素價格自4月份創出1700元/噸的反彈高點后,便一路下滑,至本月初尿素的出廠價已普遍跌至1450元(噸價,下同)左右。而更令業內企業擔憂的是,這種價格下滑的趨勢并沒有停止的跡象,新低仍在頻頻招手。
江蘇恒盛化肥公司經營副總經理黃殿富對市場有著深刻感悟:“關稅新政實施兩個多月以來的事實說明,化肥企業不應對國際市場抱太大的希望。要實現尿素產銷平衡,希冀出口帶動是不現實的,尿素的根本出路還要在國內解決。”黃殿富分析認為,自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原油價格由2008年上半年的147美元/桶下降到現在的70美元/桶左右,原油價格這種大幅下降,減輕了美國等高度工業化國家的能源壓力,使趨之若鶩的生物能源開發快速退潮,作為原料的玉米等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張減緩,這自然降低了國際市場對化肥的需求增長。同時,原油、天然氣價格的大幅下降,也使得擁有這些資源國家的氮肥企業具備了國際競爭優勢。“如果國內尿素價格上漲至1700元以上,或許就有部分國外產品涌入,與國內企業爭奪市場。”黃殿富說。
據了解,氮肥企業已是苦不堪言,目前虧損面已超過80%以上,許多企業都在苦苦掙扎。造成這種困難局面的主因與其說是市場需求不振,不如說是國內尿素行業存在較為嚴重的供求失衡矛盾。氮肥工業協會預計,年底我國尿素產能將突破6300萬噸,而市場有效需求僅為5100萬噸,有1200萬噸的過剩產能。供求失衡最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市場價格快速、不計成本地大幅下降。
“現在正是農作物生長期,也是尿素等肥料的銷售旺季,但定量施肥決定了總體用肥量。市場化肥過剩并不是農民用肥減少了,問題是大多數農村的耕種面積并沒有擴大,但化肥生產企業幾乎都在年年擴產,增產部分農業實在接納不下,化肥太多了!” 江蘇東海農資公司經理李新華告訴記者。該公司是當地最大的農資經銷商,其經營特點是一頭連著化肥企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農民,長期把化肥一袋袋送到農民的田間地頭,很了解農村基層情況和農民用肥習慣。“供應增加必然導致價格下降,現在經銷商也基本無利可圖,經營的目的主要是維持既有的市場渠道。” 李新華憂心忡忡地說。
這種深不見底的價格運行態勢,即使尿素現在的市場價格已經低于許多生產企業的制造成本,經銷商也不敢儲貨,一般都是小批量采購,脫手后再小批量購進,購銷十分謹慎。因為事實已經證明,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尿素價格一路下滑,但凡有存貨的企業或經營單位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貶值損失。長期以來,市場已經形成了買漲不買跌的操作慣性,所以隨著用肥淡季的到來,國內尿素行業面臨的將是市場的“寒秋加嚴冬”。
據悉,生產尿素的企業以原料分類包括煤頭、氣頭和油頭三類。而國內目前氣頭尿素企業普遍設備、技術水平較高,并且天然氣原料消耗少,仍有盈利空間,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尿素企業很少出現企業關停。但是,在尿素大省山東、江蘇等地區,其尿素產業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成本和工藝。這些企業普遍以白煤為原料,其價格高于普通煤,原料煤單耗已經逼近了產品的售價,生產成本非常高,且污染大、能耗高,受到國家政策的抑制,加之劇烈的市場競爭,估計將有部分劣勢企業面臨生存考驗。
黃殿富提醒,從宏觀上看,要扭轉當前的市場頹勢,必須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及時果斷地淘汰落后產能;而從微觀上講,就是業內生產企業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奠定自己的立足根本,切不能千篇一律地盲目擴能。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表示,降低化肥關稅新政對企業有一定的提振信心作用,其具體促進出口的動能還有待觀察。從全國來看,氮肥、磷肥等主要品種均供大于求。如果供求失衡導致產品價格無序競爭,會使市場環境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