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化肥發展進程中可以發現,中國化肥產業由小到大,經歷了幾次“上上下下”——幾年一次調整、整合,然后是新一輪的快速發展。化肥產業經過一個景氣高峰之后,自然就會進入新的調整階段,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本次進行的調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矛盾已經制約了產業進一步的發展。只有克服了發展中的困難,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化肥行業的幾次調整也證明了這點,很多新的行業增長點正是在調整中出現的,很多新的技術裝備是在整合中得以推廣,很多新的理念是在調整中醞釀成熟的。因此,企業無論大小,都必須以主動的態度參與調整與整合。
整合過程是一個有進有退、有上有下的調整過程,不是只下不上、只退不進,更不是消極應對市場的沖擊。企業要科學定位,大膽取舍,不留戀那些自己沒有發展優勢的項目,敢于向有潛在優勢的陌生領域進軍,借整合之機重新布局,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企業整合的核心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骨干企業要發揮導向和組織作用,“肥副并重”的企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把路子走寬。
對于小型企業而言,并非都是落后的產能。事實上,通過幾十年的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小化肥企業有一批雖然規模較小,但其管理水平較高,生產成本較低,多種經營也搞得不錯,生產中產生的“三廢”得以充分利用和處理。更有一些碳銨和磷肥企業,其產品往往就地銷售、使用,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這些企業還是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場所,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企業。這些小化肥企業不但不能算落后產能,而且還是一種經濟可行的技術選擇。
一些能耗高、效益差、污染嚴重且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自然是在調整、淘汰之列。一些在行業和本地區的龍頭企業,也并非可以心安理得坐等其他企業淘汰而擴大自身的低端產品產能,這些大型企業不能總是把發展的眼光盯在低端的、早已滿足市場需求的煤化工、磷化工初級產品——化肥上,更要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開展技術創新和設備改造,努力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發展循環經濟。
相對小型企業而言,大型企業固然有其規模優勢,相對生產成本較低,新上的化肥裝置普遍向大型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大規模裝置的技術和工藝先進,與小規模裝置不在一個發展層次。但是,對于規模大的裝置和企業來說,如果不能抓好管理,技術改造跟不上,同樣也會能耗高,也是落后產能。一些在資源和能源基地新上的大型化肥裝置,如果其他條件以及環境容量不具備,且遠離市場,即使規模再大也是落后產能,也應在調整淘汰之列。
目前中國磷肥行業遭受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的不是小型企業,往往是一些擁有先進技術和資源利用能力的大型骨干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如果不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并加強技術進步,會自身難保,更何談兼并、重組、替代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