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化肥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迅速增產作用,我國化肥用量急劇上升,傳統有機肥投入量急劇下降。據資料顯示,到了本世紀初,有機肥只占到農業總養分投入的10%左右。單純地追求高產,重產出輕地力,重化肥輕有機肥的做法,導致了土壤自然肥力趨于下降,化肥的施用量與糧食的增長能力之間出現嚴重失衡,據相關資料顯示,1995-2004年,我國化肥用量由3595萬噸(純養分)發展到4636.8萬噸,增加了22.5%;而糧食產量由4650億千克只增加到4697億千克,增加了1.0%,在現有土壤面積與肥力基礎上再次提高糧食增產水平已成為行業面臨著的一大問題。
專家預測,至2030年,我國人口將由13億增加至16億,仍需增加糧食約1000億千克,糧食需求仍呈剛性增長,而目前我國肥料的應用已達極限,只有從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入手,才有望提升地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因此,保護土壤,培肥地力已成為當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自2004年至今,中央“1號文件”連續六年提出提高土壤有機質的要求,并制定了發展“生態農業”的規劃,這促使了有機肥再次從幕后走到臺前,而這一次,有機肥已不再僅是簡單的農家肥,商品有機肥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步入了“朝陽產業”的行列。
有機肥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由之路。近幾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應對國際競爭的需求,對農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超大集團化肥經營部部長孫麗娟認為,商品有機肥迎來市場機遇,加快有機肥產業化進程已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來,受傳統觀念制約和原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商品有機肥企業以中小型規模為主, 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機肥產業格局中,小于2萬噸的企業約占66%,2—3萬噸的企業占24%,3—5萬噸企業占6%,超過5萬噸的企業占4%。山東富泰爾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明指出,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不高,是有機肥產業化發展的最大“瓶頸”。
可喜的是,經過幾年醞釀發展,目前我國商品有機肥料生產以及應用已漸具規模。據2007年統計,我國有機肥料生產企業已達到1580個左右,近兩年,更以每年8%—12%的速度在迅速增加,商品有機肥使用量也在逐年上升,據了解,2006年我國的商品有機肥料應用量947萬噸,2007年我國商品有機肥應用量接近1340萬噸。與此同時,有機肥產業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市場上涌現出一批如梅花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雪花股份有限公司等產能超過20萬噸,甚至達百萬噸的大型有機肥生產企業。這些具有產業化規模企業的涌現推動了我國有機肥行業產業化發展漸具雛形,伴隨著政策的春風,我國有機肥行業迎來了產業化的發展的大好時機。
“優勢制勝”助推產業化發展
有機肥的產業化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和以農戶為單元的小生產模式,走工廠化和規;纷樱涫滓獥l件是企業的產量與銷售“上規模”。然而在很多農民的意識中,仍存在著有機肥就是農家肥的片面認識;同時因原料“區域供應數量有限,全國供應市場分散”等因素影響,企業發展規模受限,再加上電力、運輸等成本壓力,在整個行業的發展意識上,也存在著有機肥不能規模化生產的偏見。觀念的桎梏成為有機肥產業化發展的“絆腳石”,同時也使一些具有產業規模、性能優良的有機肥產品的市場推廣面臨著“曲高和寡”的尷尬局面。
對此,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高賢彪認為,我國有機肥生產利用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特點,決定了其產業化發展程度取決于原料成本、工藝成本、運輸成本等多種因素,這也決定了其必然要依靠“低成本高效能”來推動其產業化的發展步伐。針對目前市場消費特點,在提高企業科研及應用水平的前提下,一是要將產品的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相結合,而有機肥復混化發展則是較好的選擇;其次就是與生物菌類產品結合起來,使其具有功能性微生物效應等特殊效果,以達到有機肥的產品效能與性能價格的相匹配,這樣才易于農民接受,才能帶動有機肥產業化發展的速度。
尋求經濟效益與應用效果的平衡點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利用其上游產品廢棄物作為原料的企業來說,一些龍頭企業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是利用秸稈制漿的廢液作為原料來生產有機肥,梅花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河南蓮花味精股份團有限公司均是利用生產味精的副產品生產有機肥,這類型的企業既有原料優勢,同時采購環節少,節省了運輸原材料的物流費用和采購成本,同時又達到了產業鏈條中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商品化利用,使其產品具有了強大的成本優勢。隨著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更新、產品性能不斷提高與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升,其產業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目前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設計產能達100萬噸,梅花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產能也近100萬噸。
而對于購買有機廢棄物為原料來源的有機肥企業來說,另辟蹊徑分解成本壓力也頗見成效。福建超大集團以生產銷售“綠色農產品”為切入點,通過在全國各地建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配套投建了十幾個有機肥分廠,產品供應集團內部及周邊農戶使用,在成功打造出“超大”綠色農產品品牌的同時,也帶動企業有機肥產業化規模達近200萬噸。而煙臺眾德集團總經理王其選推行的“在統一品牌引領下,以連鎖的方式在全國各區域市場開展的集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BB肥發展模式也為有機肥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思路。
不同的發展模式詮釋著有機肥產業化發展的不同思路,也推動了有機肥產業化發展探索的腳步……
產業化發展需“揚鞭奮蹄”
隨著有機肥行業市場空間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看中了有機肥行業的發展潛力,并積極參與其中。競爭促進了行業的發展,產品更新的速度在不斷提高,行業發展的理念在不斷增強。但是由于成本低,行業標準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市場競爭混亂等問題也成為行業發展的隱患。“市場比較亂,未到洗牌時”!一位業內人士簡潔的評價,道出了有機肥行業的市場現狀與產業化發展程度。
低水平的惡性競爭,對有機肥產業化發展帶來障礙。山東泉林嘉有肥料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劉冰認為,企業靠單純銷售肥料是走不出惡性競爭的怪圈的,必然要依靠服務來實現競爭的最終目的。現在農村在養殖業的廢棄物處理利用不盡人意,這促使農民將目光轉向商品有機肥,也為商品有機肥服務營銷尋找到一個有利的“切入點”,抓住這個“切入點”,以服務帶動營銷,必然能帶動行業競爭上水平,從而推動行業產業化的發展。
服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梅花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營銷公司綠農生化副總經理燕汝順認為,對于肥料的施用,最好的服務就是要根據配方需求,滿足合理的需要,有機肥最終要走進“配方肥”的范疇,與BB肥或者配方肥合理結合,使肥料達到最高利用效果,而行業也迫切需要一些正規的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來做這些事情。
我國多年重化肥輕有機肥的農業生產習慣,使有機肥產業化發展離不開政策大背景,推動有機肥產業化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研人員、技術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需要相關企業與政府相關農業部門的服務,更需要國家宏觀政策引導和產業政策的推進。近年,國家連續出臺相關鼓勵增施有機肥的政策為有機肥行業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2006年國家出臺免征有機肥增值稅政策為有機肥行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尤其是2008、2009年出臺相關有機肥行業的補貼政策,為行業發展帶來良好的市場期望,鼓舞了企業的參與熱情。
企業是行業產業化發展的載體,而明確的產業政策,則是企業參與的動力。目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要求已對有機肥產業化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企業也對有機肥行業的具體產業政策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有機肥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電力及鐵路運輸政策的討論已成為行業關注的重要熱點,企業希望國家能在加大有機肥在運輸、能源、稅收等方面支持呼聲已久,企業提出的對有機肥和化肥實施同等運價,擴大商品有機肥的運輸半徑,并將以禽畜糞污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有機肥納入測土配方施肥和安全農產品生產中去推廣等多個建議已成為推進行業發展共同探討的話題……
我國有機肥產業化發展迎來大好時機,在邁出可貴的第一步之后,行業更需“揚鞭奮蹄、快馬加鞭”,而只有企業的努力與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推動有機肥行業快速、健康地步入“朝陽產業”!
政策鏈接:
198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重視和加強有機肥料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提高對有機肥料重要性的認識,農業部由此提出了在全國實施以增施有機肥為核心的“沃土計劃”。
1991年,國家計委、農業部、建設部聯合下達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有機肥料工作的通知”。
2001年,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蔬菜、水果、畜禽肉、水產品安全標準及產地環境標準:指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生產操作規程中,將有機肥、微生物肥料列為允許使用的主要肥料品種。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開展農業投入品強制性產品認證試點,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毒化處理,引導農民多施農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試點規模和范圍。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
2008年5月28日,溫家寶總理再次重申“引導農民合理施肥,鼓勵增施有機肥”。
2008年6月1日起我國有機肥產品免征增值。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推進“沃土工程”,開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獎補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