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出臺了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我認為,根據規劃要求和各地化肥產業的現狀,山東省化肥產業只有揚長避短方能加快發展。
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08年底,山東省有氮肥企業49家,其中以尿素為主要產品的26家,以碳酸氫銨等為主要產品的23家。去年全省合成氨產量為669萬噸、氮肥為493萬噸、尿素為419萬噸(折純),產量繼續名列全國第一。
但是,隨著其他省市骨干化肥企業產能的不斷擴張及大型合成氨、甲醇裝置在西部煤炭產地開工建設,國家扶持的超大型磷復肥項目在云南、貴州、湖北磷礦基地的建成投產,國內化肥產業在原料供應、市場格局、營銷體制、資本結構等方面的整合日趨加快。而山東省化肥產業發展中的“短”逐漸顯現。
首先是缺乏原料優勢。無論是氮肥的原料煤炭、天然氣,還是磷肥的原料磷礦石、硫鐵礦,山東省都十分缺乏。氮肥企業的原料用煤全部來自省外,每年需從山西晉城、陽泉等地運進煤炭上千萬噸,鐵路、公路均承受巨大壓力,還要向當地繳納資源出境費。而且近幾年大量資金雄厚的企業到西部資源產地投資建廠,大上化肥等項目,對山東化肥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壓力。其次是缺乏資金優勢。山東省的化肥工業是從中小企業逐步發展起來的,生產裝置基本是多套裝置的疊加,單體設備偏小,又缺乏骨干龍頭企業,難以與國內大型企業集團抗衡。既不具備持資外購礦山和企業外延發展的能力,也難以吸引外資。
當然,山東化肥產業也有所“長”:山東省擁有發展化肥乃至煤化工產業必不可少的人才、技術優勢。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往往地處偏遠,人才、環境、運輸、水源等附加成本很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資源優勢。因此,山東省化肥產業只要搞好戰略定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去爭取資源,并且讓資源比在產地發揮更好的作用。晉城煤業、陽煤集團與山東省化肥企業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證。此外,山東省地處化肥市場的中心區域,本地市場容量巨大,而煤炭、磷礦的產地往往遠離化肥市場,裝置建設在資源產區的化肥運輸成本與山東省化肥企業運煤成本相比,優勢并不明顯。
所以,山東省化肥產業只要一面抓好結構調整,一面抓好骨干企業的發展壯大,揚長避短,就能實現由化肥大省向化肥強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