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迅速壯大,現在臨沭的化肥產業集群里已經看不到國企的身影
高峰站在長長的車隊中間,百無聊賴。“今天肯定是沒辦法往回趕了,本來運費就不高,這樣下去就掙得更少。”高峰是來自江蘇泰興的貨車司機,專運緩控釋肥生產原料磷酸一銨。一車30噸,一個月送20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收貨方山東金正大集團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來自湖南河北的運肥車、江蘇的送料車在廠門口往來穿梭,生產車間內,工人24小時連軸轉。
“我們這里是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眼下正是春季用肥的時節,肯定很繁忙。”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高義武告訴《望東方周刊》。
隔路相望的史丹利化肥公司同樣忙碌。“我們每天復合肥的產量只有七八千噸,可高峰期需求量有1萬噸,生產工人已經有5000人,但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該公司市場部經理吳令然說。
山東臨沭縣是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中唯一一個化肥產業集群所在地。其火爆境況,在整個行業產能過剩情況下,似乎是個異類。
2008年我國尿素產能約6100萬噸,產量約5600萬噸,而國內需求約4600萬噸;磷酸二銨的產能約1300萬噸,產量約800萬噸,而國內消費量為550萬噸左右。
“產能過剩問題不容回避。”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劉淑蘭說。
這個產業集群里已無國企身影
金正大集團就是山東臨沭化肥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
這家集團成立于1998年,當年就建成了一條年產10萬噸化肥的生產線。通過次年舉辦的經銷商大會,這個公司打出了品牌,用兩年多完成了原始積累。
2002年的法國、德國、荷蘭之行,公司董事長萬連步首次接觸到了緩控釋肥,但國外的化肥公司卻諱莫如深,拒絕他們參觀,不愿介紹其生產設備及工藝。
幸運的是,在2003年全國新型化肥開發研討會上,萬連步再次接觸到了讓他念念不忘的緩控釋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民當時已經花費了8年時間研制出產品,并且進入中試階段。實驗室產品完全達到國外產品水平,有些指標還好于國外產品。
2006年3月,金正大集團第一條緩控釋肥生產線正式投產,當年底二期工程完工時,金正大的產能躍居亞洲第一。
“國外對我們是封鎖的,所以我們的設備完全是自主設計,當然也從來不向社會公開。”高義武說。
金正大集團廠區對面,一個年產60萬噸的緩控釋肥項目即將開工建設,投產后,金正大將穩居緩控釋肥全球頭把交椅。
臨沭是山東臨沂的下轄縣,不通火車、不靠海,出租車的起步價僅2元。然而就是這里,2007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國唯一的“國家火炬計劃復合肥產業基地”,2008年被評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
“我們這里雖然不靠海,但距離臨沂火車站只有10多公里,距離全國最大的化肥原料碼頭連云港[5.321.72%]只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距離全國最大的鐵礦石碼頭日照港[5.261.15%]也只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臨沭縣長助理、肥料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家合告訴《望東方周刊》。
“臨沭其實沒有生產化肥的傳統,1992年開始才有了一些小廠,之所以能成長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我想是因為縣里當時實在沒有可以倚仗的產業,化肥產業雖然也不成氣候,但還是透出一些希望,于是就當作正事來抓。”金正大集團營銷總監李華波說。
“國家的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倡企業兼并重組,其實我們早已經這樣做了,復混肥企業已由過去的近百家減少到現在的28家,年生產能力由3年前的80萬噸提高到800多萬噸,全國市場占有率達30%。”劉家合說。
“主要依靠市場手段優勝劣汰,政府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對產品質量不合格的企業直接關停。在這個過程中,民企迅速壯大,現在的產業集群里已經看不到國企的身影。”劉家合告訴本刊記者。
煩惱依然存在
“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我們今后將選定10家企業作為扶持重點,在推薦貸款、供應土地、并購企業、推介上市等方面優先安排。”劉家合說。
他認為,臨沭產業集群的進一步壯大,面臨的不光是扶持政策難題,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也要進一步加強,應該充分利用生產許可等行政手段進行調控。“像山東省質監局3萬噸以上的產能就能批準,我們掌握的標準已經提升到了30萬噸。”
讓劉家合煩惱的是省里的態度,近來只是頻繁提及個別龍頭企業,對產業集群不夠重視。
“省里確實計劃重點扶持8家龍頭企業,但也確定了5個產業基地,其中就包括臨沂。”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告訴本刊記者。
事實上,楊春升的煩惱也不少——此次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并沒有把山東作為基地。“化肥產業現在有拼命往原料基地靠的傾向,說是為了減輕運輸壓力。但原料基地并不是糧食主產區,生產出來的化肥還是要運往河南、山東這些地方,對運輸造成的壓力并不能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