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藥行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在企業規模、產品開發、企業管理等諸多方面都在向全球一流企業靠近。這些企業所做的工作,對于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大陸農藥企業頗有借鑒價值。浙江省農藥工業協會2008年12月4日至12日第二次組團赴臺考察交流,主要考察了臺灣主要的兩家原藥生產企業——興農股份有限公司和惠光化學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座談交流和實地考察,考察團員們對臺灣的農藥行業有了比較深的了解。
一,企業數量大減,大型企業實力增強。由于臺灣的土地、環保和勞動力等問題,臺灣的農藥行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開始走下坡路,從巔峰下滑,當時臺灣全省曾有74家農藥生產企業,而目前只有約40家生產企業,但正常生產的僅有20余家,尤其是原藥生產企業。經過將近30年的'洗牌',臺灣實際上只剩下興農和惠光兩家大型公司,而興農和惠光也越做越大,先后成為臺灣上市公司,并都迅速走向國際,在各大洲都建立了銷售業務,在大陸也設立了公司和生產基地。大陸現有2000多家農藥生產企業,也面臨著當時臺灣同行所面臨過的問題,相信經過今后5~10年的淘汰、兼并、重組,也會像臺灣一樣:農藥企業數量大大減少,弱者淘汰出局,強者愈做愈強。
二,環境保護意識強,三廢治理達標。臺灣農藥企業的保護環境意識非常強,生產基地都建成花園工廠一般,廠房整潔,廠區內花草樹木蓊郁。企業生產車間的密封程度非常好,整套裝置沒有'跑、冒、滴、漏'的情況,人們在廠區內聞不到任何異常氣味。另外,這些企業的廢氣回收工作做得非常好,廢水經化學和生化兩級處理后達標排放,高濃度有機廢水及廢渣經焚燒爐焚燒處理。
三,打造長產業鏈,超越單一的農藥生產模式。以興農公司為例,自1955年成立后,1979年開始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該公司現已在肥料、特種化學品、西藥、生物科技、塑膠、貿易、水泥制品、食品、超市、人壽保險、旅游及職業棒球等多種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惠光公司自1965年成立至今,除了農藥生產外,從上世紀末開始,已涉足世界上最新的地工材料事業,成為亞洲最大的地工膜生產企業,其銷售額已占公司總銷售額的60%,超過了農藥產品的銷售額。另外惠光公司在農藥研發上已進入生物農藥領域,建立了生物技術中心和發酵車間。
四,注重國際市場公認的農藥登記工作。例如興農公司的中央實驗室于2003年通過了荷蘭有關機構的GLP認證。GLP實驗室的建成,大大加快了該公司農藥產品在國外登記的進度,其農藥銷售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占了先機。大陸的農藥出口數量逐年增多,但由于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登記,只得通過有登記的代理外商銷售,農藥價格往往被壓得很低。
五,有特色的銷售模式。臺灣較大的農藥公司銷售模式比較接近。例如興農公司在臺灣本地主要采取直銷來銷售農藥產品,也與部分其他經銷商合作銷售農藥。他們在臺灣共設284個直銷店,深入到全臺各鄉村。例如該公司設在臺中縣太平市的一家基層直銷店——興農太平供應中心,這家店銷售產品有化肥、農藥、藥械、種子、花卉、勞保用品、塑膠膜、農家日用品等,可說是包羅萬象。直銷店屬興農公司編制,員工拿工資及根據銷售業績的獎金。每個店配備電腦并與總公司聯網,存有每個農戶買主的姓名、住址、電話和購藥品種、規格、數量、時間,該公司用這樣細致的方式與興農在全臺灣的70萬戶農友建立了有機聯系,便于及時聯絡并為他們服務。每天下午3時各地直銷店的銷售情況、財務收入通過電腦匯總到總公司,現金能夠及時回籠。直銷店的工作人員都是經過特別培訓的植保技術人員,能切實指導農友正確使用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