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化肥由于利用率低與施肥方法不科學等原因,不僅造成了巨大浪費,更因化肥中大量的氮、磷、鉀
等元素釋放到空中、殘留于土壤或進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造成嚴重的農業面
源污染。而具有提高肥效、降低化肥使用量、減少施肥用工等優點的緩控釋肥
料,在解決資源過度消耗、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方面具有
重要作用,進一步發展推廣勢在必行。一些專家和生產者反映,我國要發展壯
大緩控釋肥產業尚需國家多項政策扶持。
一、化肥不當施用造成嚴重污染和巨大浪費
隨著各地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點源污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工業污染
治理也出現良好勢頭,而農業面源污染尚未引起高度重視。
農業部農業司原副司長、中國科學院老專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張世賢說,農
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物資的不合理和過
量使用,以及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體、土壤和大氣的
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潛伏性、分散性、蓄積性和漸進性的特點,污染一旦發生
,就難以恢復。目前,我國有近一半的湖泊都處于嚴重的富營養化狀態,而農
業面源污染是主要原因。如滇池污染中,農業面源污染對于總氮、總磷含量的
貢獻率已分別高達43%和37%以上。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研究成果
顯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總量中,農業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持續上升,目前已
占到50%左右。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重金屬成了破壞水環境的“元兇
”。
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了農藥、地膜、禽畜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
隨意排放外,最重要的是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主要表現在過量施用
氮肥和磷肥、鉀肥施用不足與區域地區間分配不平衡,從而導致土壤板結、耕
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養分易流失,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
污染。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石元亮說,目前我國用占全球9%的土
地消耗了占世界總量32%的化肥,單位面積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隨之帶來的是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品質降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后果。同時
,化肥養分利用率卻一直較低。目前我國化肥的當季利用率氮肥為30%到3
5%,磷肥為10%到25%,鉀肥為35%到50%。化肥養分的大量損失
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
二、緩控施肥是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張世賢說,緩控施肥能緩慢而持久地釋放出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具
有養分全、配方合理、無公害、長效化等特點,還可以減少因淋浴、固定或分
解作用而造成的養分損失,防止作物前期早衰和后期脫肥,在規定釋放期內養
分釋放不低于75%。中央確定的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是,用現代物質條
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進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緩控施肥
的發展,符合這一時代趨勢。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與山東臨沂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于2006年共同研發出新型環保高效的“長效緩釋復合肥”。經過田間試
驗對比,肥效期能延長60天,肥效可提高30%左右,水稻、玉米等大田作
物產量可提高20%以上。與普通肥料相比,長效肥的另一優點是省工、省錢
,一次施肥就能滿足作物生長周期的需求,避免了二次追肥或三次追肥導致的
生產成本的增加。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武志杰說,緩控釋肥料作為一種高新技
術產品,利用控制養分的釋放時間與速度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可使化
肥的使用量大大降低,節約了大量的化肥生產原料;同時,緩控釋肥料可減少
氮素的淋失與揮發,保護大氣和水資源,對減少化肥使用、降低環境污染、減
少社會資源消耗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他說,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
一大化肥生產和消費國,但化肥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效環保的新型肥料占
的比重太小,產品的復合化程度很低,復合肥比例仍只有總肥量的30%左右
,而發達國家復合肥占化肥施用量的60%到80%。推廣及應用長效緩控釋
肥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
三、發展緩控釋肥需要政策扶持
針對當前我國緩控釋肥業技術市場混亂、重復研發等弊端,為促使緩控釋
肥行業得到健康發展,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等專家和生產者提出以
下建議:
第一,盡快制訂產品國家標準,規范市場,維護行業正常發展。針對緩控
釋肥料產品市場的混亂局面,國家應盡快制訂、出臺產品國家標準與行業測試
方法和評價指標,規范正常的產品市場秩序,對于不能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出合
格產品的企業堅決取消生產資格,以此維護緩控釋肥生產企業的合法利益,凈
化產品市場,維護消費者和廣大農民的利益。
第二,把緩控釋肥料行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出臺相關支持政策。目前
,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與國家中長期科學發展綱要(2005-202
0年)等國家文件和規劃中,都把緩控釋肥料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建議有關部
門制訂相關配套政策,在研發與市場產品使用上給予政策扶持和補貼,如給予
研發科技配套資金或者信貸方面的支持,給予生產企業在產品生產、運輸、稅
收等方面以優惠措施。此外,由于緩控釋肥料可以減少施肥對環境的污染,緩
控釋肥料成本的增加應由全社會來承擔,對于使用者給予政府政策性補貼。同
時,將緩控釋肥料納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計劃,通過農業部門的各級農技網絡
促進產品推廣與社會認知。
第三,建立國家級的技術研發工程技術中心或者科技研究中心,保證行業
技術的研發。目前,緩控釋肥料的技術研發都是研究機構或者生產企業的自發
行為,可通過國家發改委或者科技部等部門建立國家級權威的技術研究工程中
心,組織系統性、高層次、延續化的技術研發,解決目前行業中存在的低水平
重復研發、惡性競爭、科技資源浪費等方面的問題。
第四,創新研發體制,促進緩控釋肥料行業的產業化發展步伐。在現有研
發體制短期無法打破的情況下,可通過創新科技資金投入機制、搭建研究機構
與企業平臺等方法,加快技術成果的市場轉化,尤其是可借助企業的資金與品
牌等優勢推動產業化發展,培植行業的龍頭企業與知名產品品牌。
第五,重點扶持建設緩控釋肥料生產基地或者產業集群,創造我國的緩控
釋肥料世界品牌。針對目前中國緩控釋肥料行業發展規劃滯后、生產廠家分散
、業內惡性競爭嚴重的現實情況,建議國家采用政策與資金扶持的方式建設國
家級的緩控釋肥料生產基地或者產業集群,并著力培植中國自己的緩控釋肥世
界名牌。同時,通過規模化生產、企業享受政策補貼扶持等手段,使產品生產
成本進一步降低,讓緩控釋肥更多地進入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