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屆中國農資總裁圓桌論壇暨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10年座談會在北京如期召開。秋高氣爽的北京迎來了全國近200位農資人,同時,多位經濟學界的專家、學者也應邀出席。
在舉國共慶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中國農資行業也迎來行業改革的輝煌10年。回望十年變革,梳理成長思路,中國農資行業的未來發展之路在一場圓桌討論中開始延伸。
一份關于改革的報告
上午9點,在《北京歡迎你》的歡快音樂中,與會代表紛紛入場。
作為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農資專刊》主編曾峰代表中華合作時報開始向大會作《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十年媒體報告》。《農資專刊》作為創刊于行業改革之初的專業媒體,見證了十年改革的風云變化,也記錄了行業成長的歷史腳步。
報告從改革背景到改革核心,從改革進程到改革成果,從一個媒體的視角將十年改革的人與事、得與失全景展現,如同一幅濃縮的行業改革畫卷在會場展開。
報告認為,在十年改革中,體制改革是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本質性改革,體制改革的巨大力量最終推動了農資流通企業的涅槃重生。在農資系統尤其是供銷社農資系統,從省級農資公司到地市級農資公司,乃至縣級農資公司“一系列創造性的體制改革探索”,為農資流通企業的穩健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在改革中,農資連鎖成為農資流通企業經營業態的主體,農資連鎖已經成為農資零售的主渠道。 關于十年改革的成就,報告指出,十年化肥流通改革是一場渠道的改革,而渠道的改革加速了上游生產源頭的改天換地。盤點十年,我國農業生產用肥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而化肥生產每年以8%-9%的速度遞增,基本與農業生產的需求保持同步。目前,我國化肥年生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3,表觀消費量約占世界總量的35%,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從氮肥、磷肥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鉀肥生產實現新的突破,中國化肥工業關鍵的跨越期就在這改革的十年。
報告認為,十年改革是中國農資流通市場化加速形成的重要時期。十年來,以供銷社農資企業為龍頭的各種形式、各種體制的農資流通企業悄然崛起,農資流通行業顯現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機,經營主體、經營渠道、經營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經形成。無論從產業縱向發展還是在與其他產業的橫向聯合上,農資流通產業都已經是“百花競放”。在農資流通的大舞臺上,供銷社農資企業憑借自身的實力,終于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主渠道。在改革進程中,一批省級農資流通企業全面崛起,而遍及全國的區域農資流通企業以及星羅棋布的基層農資經銷商,也從改革中不斷學習和進步,在市場競爭中開拓出企業成長的新天地。
臺上幻燈光影閃現,臺下聽者凝神屏息。在“與改革同行,與三農同在,與中國共輝煌”的結束語中,全場響起如潮掌聲。
榮譽屬于所有農資人
會上,論壇組委會公布并頒發了十年改革的貢獻獎,全國農資界近百名個人及企業獲得殊榮。在鮮花叢中,這些中國農資行業的中流砥柱滿面春風,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為整個行業贏得榮耀。
浙江農資集團董事長鄭軍作為獲獎者代表發表了獲獎感言。鄭軍表示,改革十年,是農資人在市場浪潮中奮勇拼搏自我挑戰的十年,是農資企業在現實考驗中變革創新不斷前進的十年,是農資行業在中國“三農”前沿開天辟地創造輝煌的十年。在改革中,浙農認準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并率先通過改制找到了適應供銷社農資企業的體制和機制;通過大膽探索,推動了供銷社農資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在堅持農資主業不動搖的前提下,找到了一條“以商補農,商農共興”的和諧發展道路。鄭軍表示,在新一輪的改革大潮中,盡管政府的關心仍會無處不在,但市場化進程將更全面、更徹底。如果說前十年是我們選擇市場,那后十年將是市場選擇我們,如果說前十年可以靠改制贏得發展機遇,那后十年必將要靠資本運作獲得市場領先的新天地。
黑龍江倍豐農資集團董事長張永埔用一首填詞《念奴嬌》發表了他的獲獎感言,這首激情澎湃、韻味十足的詞激起全場掌聲。改革十年來,黑龍江省供銷社農資系統通過一系列大膽實踐,逐漸形成了“立足龍江,鞏固東北,輻射全國”的穩健格局,實現了省社下屬的兩家農資公司比翼齊飛,在中國農資行業探索出一種廣受關注的“兩豐模式”。倍豐至今已形成了遍布全省的營銷網絡,在黑龍江省市場占有率達到60%左右,慶豐公司以及其骨干經銷商在東三省市場份額已經占到40%以上。“金獎銀杯,民夸最是,不把根丟棄。瞬間商海,捻來多少奇跡?”這不僅是這位老農資的肺腑之言,更是所有農資人情系三農、無言奮進的精神寫照。
作為獲獎者中為數不多的女性,邢臺市威遠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淑平感慨頗多。她表示,這些年在基層,感覺農資企業要生存,就必須為農民辦實事,比如,農民就需要實實在在的農化服務,只要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讓農民獲得好收成,就會得到農民的認可,這樣的人多了,這樣的企業多了,中國農資行業就會不斷壯大,中國農業就會實現更快發展。
在會議上,一位獲獎者向記者表示,十年行業改革的巨大成就是所有農資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十年貢獻獎的榮譽屬于所有農資人。
改革,改革,再改革!
在論壇上,大家在探討十年成果與經驗的同時,也發出了對于未來改革強烈的呼聲。我們似乎聽到了這樣的呼喚:改革,改革,再改革!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顧國新是十年改革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在講話中指出,在十年體制改革的浪潮中,一大批農資企業崛起;下一個十年已經拉開帷幕,這也意味著農資行業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堅定的決心,繼續推動我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向更深層次前進。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高鐵生、國家統計局統計司司長李曉超、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等專家學者在總結十年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當前國內國際的經濟形勢,并對農資行業的未來改革和長遠發展提出建議。
中國第一位奧運冠軍、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管理中心副主任許海峰以“老農資”的身份出席論壇,他的到來讓會場洋溢起奧運的喜氣。出身供銷社,賣過化肥的許海峰“農資情結”依然濃厚,在講述了自己的農資往事之后,許海峰表示,他和所有農資人一樣,期待著新一輪的改革將行業發展推向新高度。
關于未來改革,張永埔表示,新的改革需要新的觀念,我們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上重新認識化肥,重新認識農資。“化肥流通連接工農”,我們有必要從這個角度再去看化肥特征,糧食生產是國家的國策,化肥是糧食的糧食,應該從我國糧食安全的角度重視認識化肥。
四川省農資集團總裁李震認為,目前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缺乏時效性、區域性和科學性,調控政策的滯后性和超前性問題,是國家宏觀調控管理機制的科學化問題。國家應該真正把化肥看成作用于農業經濟的特殊商品,進而制定一套中長期的可操作性的綜合政策。
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治海表示,目前,農資行業急需建立一套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今年化肥價格大幅度上漲,農民需求改變了,原來買高含量的現在買低含量的,給假冒偽劣重新抬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整頓農資市場秩序,改善市場競爭環境,這是改革的當務之急。
三十年改革讓中國走上了新的歷史舞臺,十年行業改革讓農資行業發生了改天換地的巨變。有學者說,對于任何一個有遠大理想的國家和社會,改革無止境,在中國農資行業,也是如此,因為農資行業維系著這個農業大國的強國理想。十年改革已成歷史,而農資行業更為深遠的改革必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