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鉀肥市場中,印度與中國的情況極為相似,需求大,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很多時候中國都是以印度為標桿,所不同的是,印度每年花高價進口化肥,取決于印度生產化肥的成本。日前,美盛化肥公司在一份報告中稱,“由于生產化肥成本高,導致印度進口化肥的高價格。”此外,中印之間更大的差異在于后者在鉀肥進口問題上反應迅速,特別是在進口鉀肥談判中尋求國際合作聯盟、理順國內價格關系上積極而主動。而中國市場進口鉀肥價格達到5500元/噸以上,對于日漸脫軌的鉀肥價格,從進口環節到中間商、再到產銷矛盾初現端倪的國產鉀肥企業,卻始終沒有聽到政府的聲音。
目前,中國對國外鉀肥資源的依存度高達70%,從國際市場獲取資源仍然是一條不可或缺的渠道。從全球的供給方面看,國際化肥工業協會預測2009年全球鉀肥貿易量將增加3%左右,但是鉀肥供給卻難有顯著增加。也就是說,中國在下一個年度指望外部因素增加供給,無疑不是明智之舉。進口價格的風生水起,加大了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取資源的難度,可是,面對下一年度的談判,我們的話語權還沒有多少可以增加的砝碼。
Agrium擁有鉀肥資源,通過Canpotex形成對華銷售。日前,加陽公司(中國)有限公司(Agrium)總裁黃炳輝博士對記者表示:“中國鉀肥產能就這么多,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需求。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國鉀肥最大使用國地位正在發生改變,巴西、印度等國家已經在價格上與中國形成競爭局面,而中國只有兩個進口商。”言外之意,此一時非彼一時,中國在漸行漸遠的所謂話語權的余音中,該如何有效整合談判策略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
綜觀國內市場,鉀肥價格緊鑼密鼓地更迭交替,令消費者一片迷茫。進口鉀肥的定價政策一直未能出臺,針對鉀肥進口環節的補貼,已連續兩次被“槍斃”在醞釀之中。進口鉀肥不定價,國內鉀肥生產企業就只能坐看進口鉀肥價格風起云涌。中國無機鹽協會鉀鹽行業分會會長魏成廣認為:“進口產品不明確定價,國產鉀肥也就無法確定價格。”從2008年元月至今,鹽湖公司對外小規模訂貨出廠報價2950元/噸只是一紙價格,缺乏上下環節的聯動,讓限價孤掌難鳴。而大宗訂貨價格政策依然在等待之中。目前,國內鉀肥生產企業實行暫定預收價,比如鹽湖實行每噸4700元的預收款價格。顯然,這與現行市場價格尚有很大出入,并不能真實地反映產品成本。
進口鉀和國產鉀的定價,牽動著流通環節的“神經”,對價格的“流放”和市場的“失語”,導致了流通環節“失控”,更助長了中間商從囤貨居奇、到待價而沽、再到鉗制價格的欲念膨脹。目前,進口鉀肥市場價格從2007年底的2900元/噸向6000元/噸挺進,產生的惡果也開始向下游傳導。
2008年,以氯化鉀為原料的復合肥生產企業處于困境之中,由于成本持續上漲,生產難以為繼。湖北鄂中化工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鉀肥等受人控制的原料全部上漲,導致前一段時間企業基本完全停車。”公司物資供應部業務經理李明痛心地說。這樣的企業并不在少數,近30%的下游企業,逡巡在限產、停產之間苦苦支撐,他們不清楚,鉀肥在漲價的潮起潮落中,還將往返幾個回合。
觀望的不僅僅是國內企業,在執掌鉀肥資源、尚沒有切分中國這塊“蛋糕”的外商眼中,中國鉀肥市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該如何進入中國市場,無疑取決于政策。政策不出臺,令那些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但只能按兵不動的跨國公司地位十分尷尬。他們都在不同的場合,表達了希望接觸中國市場、了解政府態度的愿望。
一位以鉀肥為原料的企業老總認為,對于鉀肥問題,政策遲遲沒有出臺的原因是政府從哪個環節下手尚沒有定論,但是,市場的呼聲并不少。在反饋給相關部門的聲音中,尋求市場化的呼聲最強勁。有鉀肥進口商認為:“對于鉀肥,人們應該客觀一些,因為說到底鉀肥還是個商品。既是商品經營就不能情緒化,不能夠政治化,更不能政治干預,還是要遵照市場規律。”需要運用經濟杠桿和市場手段,化解矛盾。魏成廣認為,市場化與計劃經濟的“雙軌制”才是制約鉀肥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源,“市場是開放的,但是,僅對生產企業的出廠價格卻實行控制,這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制約了鉀肥市場的健康發展。”
更多人認為,鉀肥這兩年的商業行情沒人能看得懂,理順關系不能缺失政府的聲音。日前,在“首屆世界鉀鹽高峰會”上,很多人表達了這樣的愿望。“鉀肥和硫磺一樣,都是中間商操作過多。嚴格的說,國家要理順價格是個系統工程,要想從前到后理順非常不容易。但是,完全靠市場理順也不可能,必須采取市場與行政干預相結合的方式。”一位復合肥生產企業的管理者這樣認為。“現在核心問題是政府沒有把問題擺到位,鉀肥既然是這么嚴重的問題,保護農民利益怎么就不能嚴格限制炒作?”湖北洋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興龍喊出了眾多企業的心聲。
有外商認為:“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有別于其他國家,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換句話說,這個市場非常復雜,競爭非常激烈。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化肥市場已經高度市場化、競爭化。”也許,這才是我們看待中國化肥市場應有的視角。復雜而多變的市場,需要的是“非典型性”的治理方式。鉀肥救市的立足點在哪里,這才是相關部門面臨的艱難抉擇。
對于國內市場,當市場失靈時,市場化對于鉀肥是否還是一劑良藥?如同關閉磷肥出口大門一樣,救市準則是否還止步于企業的付出。特別是在鉀肥進口談判中,企業追求市場化無可厚非,但是,對于進口鉀肥這樣的重要資源,沒有行業政策環境做支撐,沒有外部市場環境做后盾,進口商僅憑談判技巧孤軍奮戰,純商業化的運作是否能承載國家利益,企業行為是否能負重起國家糧食的安危!在國家利益面前,如果不能將談判各方微觀利益權衡到宏觀大局面前,沒有談判各方的協調統一和國內市場的井然有序遙相呼應,進口商就只能陷入人單勢孤的境地,中國在即將面臨的新年度談判中,就只能是國際鉀肥新一輪漲價的看客。
也許,美國的果斷“救市”可以給人一種啟示。我們不妨將美國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大膽出手,解讀為“挽救市場無定勢,原則當是產業健康發展、社會經濟穩定。”對于鉀肥,一邊是企業要求市場化的呼聲,一邊涉及終端利益和國家糧食安全,政府“開方”需要的不僅僅是單邊政策和單一手段,面對國際價格水漲船高、國內成本低而資源不足的情況,更需要政府拿出大智大勇。
日前,美盛化肥中國總經理Mr.Brent Shonka表示,中國在國際化肥市場中舉足輕重。這表明,管好我們自己,受益的無疑將不僅僅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