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以成武為主的菏澤蒜區和以金鄉為主的濟寧蒜區,共計種植大蒜200萬畝。地域相連的兩市有機融合成了全國最大的魯西南大蒜區,種植面積幾乎占據全國的1/5。繼去年蒜價低迷之后,今年魯西南蒜農再次遭遇嚴重的“寒流”:每斤大蒜僅2毛多錢。與此同時,化肥價格和雇工費用卻有增無減。面對“兩高一低”,蒜農十分困惑:今年的大蒜,種還是不種?
化肥:每袋價格超過200元
進入8月份,正是蒜農備肥時節。
往年各個化肥站點上,購銷兩旺,然而今年,從金鄉到成武,卻鮮見蒜農備肥。偶有詢問者,也被高昂的肥價嚇退了。由于無人光顧,好多化肥門市干脆關了門。
成武縣大田集鎮政府棉辦農資超市負責人張建松說,以氮、磷、鉀含量各15%、總量45%的復合肥為例,目前氯化鉀復合肥訂價3780元/噸,硫酸鉀復合肥395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倍多,且繼續呈上漲趨勢。到了農民手里,每袋(100斤)化肥就超過了200元,而去年同期還不足百元。
肥價上漲,農民埋單。作為以鉀肥、磷肥為主,施肥量最大的蒜區,蒜農需要承受3倍甚至4倍于糧農的壓力。肥價如山,壓得蒜農毫無喘息之力。
雇工:人力緊缺價格攀升
成武縣大田集鎮孫莊村農民王合增,是遠近聞名的種蒜大戶。由于兄弟、兒子均做生意,王合增兩口集約了20畝土地種大蒜。王合增是個細心人,他記錄了一筆詳細的雇工支出賬。今年,他及早動手自己收獲了3畝,其余17畝大蒜全部雇工收獲,支出工錢8300元,加上拔蒜薹及栽種雇工2200元,共計支付10500元;2007年20畝大蒜收獲開支5500元,拔薹及栽種1500元,總計7000元;2006年20畝大蒜支付6000元;2005年5200元;2004年僅4000元。同是20畝大蒜,僅雇工開支一項5年就翻了一番還多!“我今年賣了11000元蒜錢,如果全部雇人,還得倒貼一二千元工錢!”王合增滿臉苦相。
大田集鎮勞動和社會保障站站長、人力資源中心主任郭成站說,1992年規模種蒜之初,1畝大蒜栽種、拔薹、收獲全部雇人,也僅需五六十元,農民一天的工錢也就是三五元。而后,隨著大蒜面積的擴大,雇工費用也逐步增長,尤其是最近幾年,大批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大蒜收獲時節勞動力日趨緊張,雇工價格節節攀升。現在,1畝大蒜栽種、拔薹、收獲全部雇工需要六七百元,工錢漲了10倍多。
售價:8畝大蒜賣5000元
巨野縣營里鎮邢莊村的邢自軍,去年種了8畝大蒜。栽種、拔薹、收獲等老邢共開出2000多元工錢,大部分還是靠自己起早貪黑干的,老兩口人都瘦了一圈。看著辛辛苦苦收獲的大蒜,開秤價格每斤只有4毛時,怎么也舍不得賣。因為老邢合算著大蒜成本價每斤5毛左右,另加1毛雇工開支,如果出手,每斤凈賠2毛錢!就這樣,同絕大多數蒜農一樣,老邢抱著一線希望,時刻期盼著價格反彈。誰料此后價格一路下滑,跌破3毛后,老邢再也撐不住了,急忙出手,8畝大蒜僅賣了5000元。扣除雇工開支,連肥料錢都收不回來,更不用說蒜種、耕地、地膜、澆水、農藥等支出了。說起此事,老邢至今難以接受。
同邢自軍一樣,金鄉縣金鄉鎮王杰村的隋啟科,滿懷希望苦等苦盼了一段時日后,最后以2毛6分錢的價格出售,4畝多大蒜只賣了2200元。隋啟科心里別扭,每遇有人說起蒜事,他總是搖頭擺手:別提!別提!
蒜農:都快種不起大蒜了
面對今年的“兩高一低”現象,王合增感覺都快種不起大蒜了!同王合增一樣,邢自軍也倍感迷茫:早已習慣了種植大蒜,如果改種一部分小麥,收割時能請來大聯合嗎?蒜區的青年農民,由于不通麥事,對改種小麥或其它作物心里更沒底。而8月中下旬,如何安排秋種計劃,蒜農又必須做出抉擇。
成武縣農藝師張慶英分析,除“兩高一低”外,柴油、地膜、耕地、澆水、農藥、農具等價格均已上漲20%~50%。面對不利局面,要規避風險,提高效益,張慶英認為必須減少大蒜種植面積,改種部分小麥或其它經濟作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恢復大蒜效益。對繼續種蒜的農民,他建議一方面要指導其科學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和成本;另一方面要指導蒜農改變收蒜習慣,減少雇工成本。蒜農已習慣于收刨、削須、剪稈、裝袋四個環節,但實際上,大蒜在50%干度以后,應把剪稈、裝袋合二為一,直接剪進蒜袋內;或者大蒜收刨干度達50%之后,直接剪稈裝袋,就地放置或置于通風處,這樣就能避開雇工高峰削須,減少用工量。
據了解,蒜區各縣正在積極引導蒜農科學合理安排種植計劃,改種部分小麥或發展特色農業,使種植品種多元化,規避市場風險。同時,協調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助農貸款,資助困難蒜農購買農資。目前,魯西南大蒜區的地方政府,正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技術培訓,調撥小麥良種,協調收割機械,解除蒜農改種小麥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