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作為一個經濟強省,她的不少農民卻使用著水唧筒這種十分簡陋的植保施藥工具。落后的植保器械和施藥技術直接導致了我省農藥利用率只有20%-30%,造成農藥大量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這是南方農村報記者日前在“全省水稻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現場會”上了解到的。
據了解,造成廣東省農藥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機械化程度低。據了解,目前我省植保機械社會保有量為340多萬臺,其中手動噴霧器有330萬,占95%以上,機動及擔架噴霧器社會保有量16萬臺左右,約占4.6%,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面積的70%以上是通過手動噴霧器來完成的。更有甚者,不少農民在使用水唧筒這種十分簡陋的施藥工具。
二是植保機型落后。目前,我省常用的噴霧器主要是工農-16型、WFB-型和工農-36型噴霧器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定型的,噴灑性能差,噴灑部件單一,許多產品質量低劣,“跑、冒、滴、漏”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先進的防漂噴霧器、循環噴霧器、自動對靶噴霧機等植保機械相比,有著四五十年的差距。
三是施藥技術落后。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國際上施藥技術不斷改進、完善。大量應用低容量、超低容量、控滴噴霧、反漂噴霧等一系列新技術,提高了施藥功效和農藥利用率,減少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而我省基本上還是沿用大容量、雨淋式、全覆蓋式的噴霧方法,很不科學。
我省農藥利用率不足三成,施用的農藥70%漂移到空氣或流入土壤,造成農藥的大量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容易引起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和農作物藥害,同時還影響農藥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