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農資市場有假貨,從外因分析,有四方面原因:
一、暴利驅使廠家生產假貨。舉個例子,某廠家生產復合肥,按照年生產量5萬噸計算,其中4萬噸作假,比如標示含量是15-15-15,實際做成15-5-10,少投放15個含量,按每個含量的原材料投入40元計算,少投放15個含量,就是600元。生產4萬噸假肥,一年就可以多賺2400萬元。
二、利益驅使經銷商或零售商賣假。比方,張三和李四在同一條街上銷售農資,以復合肥為例,張三和李四銷售的同樣是噴漿造粒產品,同樣標示含量為15-15-15,但生產廠家不同,因為工藝和含量相同,所以銷售價格也基本相同。這個時候,就有廠家或者經銷商過來,讓張三賣標示為15-15-15,實際上只有15-5-10的肥料,進價每噸差400元,這就等于利潤多了400元/噸。本來銷售一包肥料只有10-15元利潤,賣假貨則可以達到30元/包。所以,農戶一進店,張三就大肆介紹和吹噓假貨,讓農戶買假貨,而自己則可以得到高利潤。
三、利益驅使監管部門為假貨開綠燈。查出來不合格的產品,是不允許銷售的,即使是整改,也應該整改過后才可以銷售。但有很多地方,執法部門執法,不是為了農戶,而是為了錢。交了錢,不合格的產品也可以變成合格產品。比如說,甲產品在張三店里查出不合格,執法部門應該通知已經購買了這個產品的農戶,可以到張三店里索賠,但我從業多年,從沒見過這樣的事情。
四、作物表現的滯后性和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即使肥料含量上差少許,作物表現也不那么明顯。比如說,15-15-15和15-13-13,同時施到田里,作物看上去并沒有明顯差別。很多零售商很有經驗,如果連續使用假貨,作物肯定會出問題,所以就假貨/真貨隔次推介。比如說,給農戶王老五推介肥料,3月份推介假肥,4月份推介真肥,輪流使用。
從內因分析,農資市場假貨泛濫也有四方面原因:
一、農戶不具備鑒別假貨的能力。農戶主要從顆粒、顏色、溶解性上鑒別,事實上從這些方面,都不足以鑒別假貨。而含量上的鑒別,因為沒有專業的知識和儀器,農戶根本不可能具備。
二、有些農戶貪價格便宜。老話講,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得精。同樣含量的產品,為什么有的肥料價格特別便宜?無理由的便宜,要多留一個心思去分析。
三、農戶缺乏辨別假貨的常識,特別是對標示鑒別能力差的農戶,通常是重點挨宰的對象。
四、有些喜歡賒銷的農戶,礙于情面,只能是店老板推介什么買什么,無奈接受假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