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價格漲瘋了!”這是去年以來1年多的時間里,不少媒體都用過的標題和提法,也是不少業內人士的強烈感覺,他們的這種感覺是有道理的。
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全年草甘膦市場均價只有2.8萬元(噸價,下同)。而進入2007年草甘膦價格卻猶如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2007年七八月份,草甘膦價格達到3.5萬元,同比上漲達25%。但這還不算完。2007年10月份,草甘膦價格漲到4.85萬元,12月初沖到5.8萬元,與上年相比上漲了1倍以上。到目前為止,草甘膦價格已上漲至9.3萬元,有些地區95%草甘膦的價格已突破10萬元大關,是2006年均價的3倍多。草甘膦成為石油和化工行業中價格漲幅最大的幾個產品之一。
價格翻著跟頭往上漲,使草甘膦這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產品成為火爆市場的新寵。在剛剛于4月25日在北京結束的2008年中國草甘膦及上游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記者看到,本來計劃80~90人的會議一下子涌來了200多名與會者。不少人只能站著聽會。火爆狀況可見一斑。
股市有句名言: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經濟規律在虛擬市場和現實市場一樣起作用。在股市,瘋漲之后是大跌,而在草甘膦市場,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漲出來的大多是泡沫。
理由一:生產企業收益并不大
對任何產品來說,在整個產業鏈上生產企業都是主體。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受益最大的應該是生產企業。
在草甘膦本輪價格行情中,生產企業確實也有收益。這從幾家上市公司發布的相關公告中可以看得出來。
國內最大的草甘膦生產企業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報告稱,其控股子公司鎮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去年利潤同比大幅度增長,主要是其主導產品草甘膦原藥產銷量增加,平均售價提高所致;國內最大的亞氨基二乙酸(IDA)法草甘膦生產企業安徽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表示,今年首季業績增長12倍,草甘膦貢獻最大;另一家重要的草甘膦生產企業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將去年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的功勞部分歸于草甘膦價格的上漲。
但是,從這些業內最優秀企業的業績看,與草甘膦價格3倍以上的上漲幅度相比,他們得到的實惠十分有限。草甘膦價格的上漲并沒有全方位地轉化為生產企業實實在在的效益。
因此,面對草甘膦價格的不斷高漲,身處其中的上市公司也有一肚子苦水。
據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披露,草甘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但該產品的主要原材料價格也在上漲,致使其成本上升。草甘膦價格上漲的相當一部分利潤轉移到了上游。有數據顯示,國內草甘膦的主要原料甘氨酸的價格從2007年上半年的1.6萬元上漲到今年初的近4萬元。而另一主要原料二乙醇胺也由1.6萬元漲到3萬元以上。
而原料價格的這種瘋漲完全是由于草甘膦價格大漲引發產能擴張,原料需求增長過快導致的。按我國最大的草甘膦原料甘氨酸生產企業河北東華化工集團副董事長閆文忠的說法,原料生產企業漲價是因為草甘膦客戶急于拿貨主動提出漲價造成的。
另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上升、產品出口退稅率的下調等都削減了草甘膦生產企業從價格上漲中獲得的利潤。
理由二:價格可能會提前回落
中國企業有一種跟風發展的癖好。什么產品市場好、利潤高就一窩蜂地生產什么產品,結果往往把一個好產品做亂了。石油和化工行業幾乎每一個大宗產品都有過這種經歷。這兩年價格的大幅上漲也使草甘膦正在面臨這種危險。
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高工楊光亮提供的統計資料,我國從1982年開始生產草甘膦。直到2005年,國內的產能才發展到18萬噸(每年,下同)、產量約11萬噸、生產企業約40家。而本輪行情啟動后,國內的產能迅速增加。到2007年,產能已達約30萬噸,產量約20萬噸。他預計,今年國內草甘膦產能將達到40萬噸,產量將超過25萬噸。更有業內專家估計,目前國內草甘膦的生產能力已達60萬噸,產量在30萬噸左右。
正是價格的瘋漲,引發了國內企業對草甘膦的投資熱情。
“國內資金大量進入這一領域。一些從來不知草甘膦為何物的企業都來向我們咨詢關于草甘膦生產和出口的事宜。”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石油和化工商品部主任周純這樣描述。
在剛剛結束的2008年中國草甘膦及上游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際農藥登記和貿易專家、上海艾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申繼忠博士在演講前做了個調查:他要求與會者中正在生產和出口草甘膦的企業代表舉手。結果現場只有一人舉手。雖然并不是所有沒舉手的人都還沒進入草甘膦領域,但與會者中確實有不少從來沒有生產過草甘膦的企業代表。
據楊光亮的不完全統計,僅在2008年到2010年有擴產或新規劃的企業就達到12家,擬新增產能達到37.8萬噸。而在2008年底就將新增產能達24萬噸,超過去年一年的國內總產量。其中,江西電化有限責任公司將由現在5000噸的產能增加到10萬噸,而江蘇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要將現在千噸的產能擴大到10萬噸。
“現在不僅是業內的中小企業,骨干大企業也在熱火朝天地大干快上。”談到業內的擴產趨勢時,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孫叔寶說。
據有關專家分析,雖然草甘膦的全球需求這幾年仍將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增長,但到2010年全球的年需求量也不過100萬噸。而如果目前國內草甘膦的新增產能都如期實現的話,光國內的產能就將達到80萬噸,甚至可能達到100萬噸。不知道到時過剩的產品賣給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到目前為止,業內的專家、研究人員和企業人士都眾口一詞地看好草甘膦短期的市場,但產能如此大規模增加仍然引起了大多數人的憂慮。
長期跟蹤草甘膦產業發展的興業證券研發中心研究員鄭方鑣告訴記者:“結合供需面情況,我們認為,由于階段性的供不應求,草甘膦價格在2008年有望維持在相對高位運行。到2009年時,國內產能的大量增加將導致市場競爭趨于激烈,該產業可能會進入整合期。若國內產能擴張速度快于預期,草甘膦價格也可能在2008年提前回落。”
理由三:多在為他人作嫁衣
我國在2006年就成為草甘膦出口第一大國,目前國內80%的產品出口國外。在國際市場上,除了草甘膦鼻祖美國的孟山都公司以外,中國就是最大的供應國了。
據周純介紹,2007年,我國共出口草甘膦原藥12.25萬噸,同比增長58.6%,占到全球使用量的近1/3。而今年一季度,我國草甘膦共出口4.7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443.6%。中國草甘膦目前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在阿根廷這樣擁有大型農藥制劑廠的國家占有巨大的市場份額(阿根廷進口的草甘膦89.59%來自中國),而且在世界最大草甘膦生產商孟山都公司所在的美國,中國草甘膦也占其進口量的73.47%。
按說,這么大的市場占有率應該擁有相當的市場話語權了吧?但可惜的是,記者就此采訪時,沒有一個人敢于對此給出肯定的答復。
鄭方??告訴記者:“雖然中國企業已占據草甘膦原藥相當的國際市場份額,整體影響舉足輕重。但國內主要草甘膦生產企業在產品出口上基本是通過自己的渠道各自為戰,尚未形成明顯的合力,在國際市場上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出口的草甘膦基本都是原藥,作為最終產品的制劑只出口東南亞一帶。在美國、南美等草甘膦主要應用地區,中國都沒有制劑出口。當地的經銷商拿到中國的草甘膦原藥后再加工成制劑銷售到當地市場。按申繼忠博士的話說,雖然那些市場的用戶用的是中國產品,但用戶卻根本不知道中國的企業和品牌。
“草甘膦原藥在草甘膦價值鏈中所占附加值只有一部分,更大的附加值在草甘膦制劑上。”鄭方鑣說。中國企業之所以拿不到這部分利潤,就是中國企業在那些地區沒有進行產品登記。
據了解,幾乎在所有國家農藥生產、銷售都需要經過登記和注冊。在發達國家注冊,必須出具通過國際優良實驗室管理規范(GLP)國際認證的實驗室給出的包括產品毒性、環境毒性、殘留毒性及產品安全性的分析報告。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家通過GLP國際認證的實驗室,而委托美國、歐洲等國家的實驗室完成報告,費用非常高。在美國完成一個農藥品種的注冊,所需要費用高達100萬美元以上,這是國內一般企業難以承受的。所以,雖然我國的草甘膦出口多,但在目標市場的產品注冊都是由國外中間商完成,出口大多通過第三方完成,因此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賺取。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雖然這兩年國內草甘膦價格大漲,但到現在也不過是10萬元,利潤也就是以萬元計。而全球最大的銷售商孟山都公司利用從中國進口的草甘膦原藥配制成制劑后,每噸最終銷售價格可達到30萬元,獲得的利潤是原藥生產企業的十幾倍。
“因此,價格雖然漲得這么高,但中國的草甘膦生產企業實際上是在為他人作嫁衣。”周純說。
“國內草甘膦出口主要是貼牌生產,價格話語權被國外商家控制,利潤大頭也被他們攫取了。”孫叔寶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