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煤為原料的化肥企業都遇到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原料煤的供應量越來越少,即使稍有煤源,價格也高得令人咂舌。有相當一批中小化肥企業早已撐不下去,許多復合肥企業去冬今春這段時間始終沒有開起車來。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短缺就必然導致價高。那么,煤又到哪里去了呢?經了解原因有三:一是國家對中小煤礦的整頓、關閉造成煤炭產量的降低;二是冬春鐵路運輸受阻,鐵運不力,造成短缺;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越來越多的煤炭生產企業開始自己搞煤化工,而且發展勢頭迅猛。據悉,去冬今春以來,山西一家全國有名的煤炭集團70%以上的煤炭都因為搞煤化工消化掉了。由于全國越來越多的煤炭基地都在'變身'為煤化工基地,煤炭的外賣量在逐年減少。
不掌控資源,化肥企業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所以,有的化肥企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鑒。首先是與煤炭集團合作,共同發展煤化工,這是最具操作性的一個方案。第二是積極調整傳統經營方式。如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在去年原材料供應相對寬松的時候,投入大量資金提前購買質優價廉的煤炭、磷酸一銨和鉀肥等原料,今年春耕之際,他們的復合肥基本達到滿負荷生產。江蘇阿波羅化肥有限公司更是連氮肥也不生產了,轉而購買氮磷鉀直接生產復合肥,目前能力已達到100萬噸/年。該公司采用的也是淡季購足原料的做法。第三是在保留化肥產品的同時,進行產品結構的轉型。河南息縣化肥廠和羅山化肥廠都屬于老牌煤頭中小化肥企業,在經歷了煤電油運價格上漲之后,他們依然能生存得很好。盡管山西煤到達這兩家企業的價格已超過1000元/噸,每噸尿素的生產成本達1800~1900元,遠高于國家限價1725元/噸,但是由于及早進行了部分產品的轉型,發展了走俏的甲醇和二甲醚,雖然尿素賠錢,他們也能通過其他產品實現盈利。
煤頭化肥企業要認識到,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企業不妨借鑒上述做法,謀劃適合自己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