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2008年氯化鉀進口談判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對于鉀肥談判,大家一致認為,新一輪的談判,價格上漲是必然,關鍵是漲多漲少的問題。
據《國際周刊》消息,在東南亞市場,標準氯化鉀到岸價已達到600美元/噸,這似乎已經成為各經銷商報價的標準,IPC、Canpotex和K+S公司在近日都宣布,在這一價格水平上已達成新的交易。以往國際化肥市場一個新價格的確立往往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但是現在由于貨源十分緊張,新的價格很快就能被接受。
國際價格的不斷攀升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國價格面臨挑戰。目前中國鉀肥在全球屬于低價區,進口價格遠低于世界其他國家。據1月份海關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進口氯化鉀 75.9萬噸,平均價格僅311美元/噸,因此,2008年的鉀肥價格上漲國內商家已有心理預期。在記者采訪陜西農科化肥公司總經理張科成和煙臺眾德集團副總經理李長青時,他們覺得2008年的鉀肥談判結果不容樂觀。
李長青認為,首先這源于鉀肥是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壟斷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這些主要鉀肥生產商已形成松散的卡特爾組織,他們常常通過以銷定產來保證價格的穩步上升。如加拿大鉀肥公司近幾年來常常減量生產,2006年其閑置產能占到全球閑置產能的70%以上。
其次就是供求談判雙方之間的力量失衡。當前國際市場上與生產商進行價格博弈的主要需求市場是以中國、巴西、印度為代表的半新興半成熟市場,而近年來,由于這些市場對鉀肥需求量的大幅增長,他們在價格博弈中處于劣勢,因此這些市場已經從傳統的貿易低價區向高價區靠攏。2007年,我國進口氯化鉀達941.3萬噸,同比增長33.5%,占當年我國化肥進口總量的80.6%,因此在目前的談判格局中,中國的話語權較弱。
再次就是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也推動了鉀肥價格的上漲。
國際鉀肥的貨緊價揚也帶動了國內鉀肥價格的大幅攀升。經過2007年一年的時間,港口進口紅鉀價格已由當初的1900元/噸左右漲到現在的3100元/噸,白鉀漲到3300元/噸,顆粒鉀肥漲到3600元/噸。據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長李昊峰介紹說,目前國內仍在醞釀新一輪的漲價,據悉,中化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將進口白鉀價格提到3600元/噸(港口交貨價)。鉀肥價格的大幅上漲,讓下游復合肥生產企業已難以接受,目前交易非常清淡,工廠開工不足。他認為,價格的大幅上漲帶來的結果就是企業之間成本的較量,誰能擁有最低的成本,誰就可以成為市場的贏家。
李長青通過近期市場考察的結果發現,目前農民拿貨不太積極,而且施肥量也有了明顯的減少。但是東北地區缺肥也十分突出,缺口至少在100萬噸左右。他認為今年北方干旱面積達到2億畝以上,必將會對化肥的施用量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干旱帶來的糧食減產則會醞釀出新一輪的糧食價格上漲,從而為市場接受化肥高價打下基礎。
河北邢臺威遠農資公司總經理王淑平分析當地市場情況后認為,當地粉狀鉀肥價格在3300元/噸,顆粒鉀肥在3700元/噸,市場平穩,交易清淡。目前的鉀肥價格已達到了頂峰,上漲空間不會太大,當地市場價格還有所下降,但是交易并沒增加多少,農民觀望情緒濃重。
從基層經銷商反映的情況來看,如果當前的價格使農民的種田成本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范圍,整個供求鏈就會出現斷裂,帶來的也將是一種災難性的結局,這也是所有供應商應該考慮到的。因為目前中國的糧價的確還是很低,據悉,東北的玉米已降到每斤0.5元左右。因此,對于中國的鉀肥價格,第一我們期望我國的鉀肥工業迅速發展,如國投新疆羅布泊的120萬噸硫酸鉀項目、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察爾汗鹽湖300萬噸的氯化鉀項目以及米高集團的項目盡早開工,以扭轉當前被動的貿易格局;第二期望我國平衡施肥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更加經濟地使用珍貴資源;第三以中國、印度為主的進口國能夠聯起手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議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