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以來,國內化肥尤其是復合肥價格漲幅普遍超過30%,至今未見消停。盡管國家于近日追加了156億元的農資綜合直補,使每畝糧食種植面積的農資綜合直補增加到40元,較去年增加了23元,但對農民來說,這難以完全抵消負擔的增加,因此,有些農民寄希望于政府限價。但由于此輪化肥價格上漲源自成本推動,通過行政手段圍堵價格的空間有限,近日國家發改委將磷酸二銨的出廠限價從2400元/噸上調到4100元/噸就是一個明證。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肥價高漲,農民該怎樣應對?
眼下,北方備耕區的農民大多還在觀望等待,而廣東等地已經開始拋秧的農民,也只好選擇了價格較低的中低含量水稻肥或復合肥。這與往年農民積極購肥施肥的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雖然國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有多年,但為了省時省工,“一炮轟”仍然是很多地方農民施肥的主要方式,而且施肥結構不合理,普遍存在“三重三輕”,即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重施氮磷肥、輕施鉀肥,重施大量元素、輕施中微量元素。
一次性大量撒施,不僅使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停留在較低水平上,而且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更增加了農民的種地投入。據農業部門統計,測土配方施肥一般能使化肥用量減少5%左右,僅此一項就相當于每畝增加經濟效益25元。而在肥價上漲、市場清淡的壓力下,一些化肥企業推出的套餐服務,通過細分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用費需求,有機無機合理搭配,也能“比單施復合肥至少每畝節省20元的成本”。
或許,這組數字可以給農民朋友一些啟示。應對肥價上漲,不僅要靠國家增加農資綜合直補,同樣需要靠轉變觀念,轉變施肥方式,努力在生產中節本增效。從這個角度來說,肥價高漲,對農民和農業來說,固然意味著壓力,倒也未嘗不是一個契機。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