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藥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久以來,我國農藥行業始終給人以低壁壘、高污染以及有多達2300多家企業參與的充分競爭行業的印象。大量企業集中生產少數的中低端產品,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原料無法控制,行業的發展甚至是建立在損害環境的基礎之上。
但自2006年以來,我國農藥行業發展的一些基本問題在逐步得到改善:首先,在國家改變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背景下,環保日益得到重視,大量污染嚴重、技術水平低、資金力量薄弱的原藥小廠被逐步關停,優勢企業在產業政策上得到了很強的支持;其次,一些較大的農藥企業經過原始積累期以后,已經能夠逐步研發和生產一些重要的中間體原料以及使用基礎原藥做一些混配工作,進行主動的市場開拓,如揚農化工(愛股,行情,資訊)、紅太陽(愛股,行情,資訊)集團、諾普信(愛股,行情,資訊)、新安股份(愛股,行情,資訊)和華星化工(愛股,行情,資訊)等;再次,由于歐美企業環保壓力的日益嚴峻,全球農藥行業出現了向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這將為我國農藥行業帶來寶貴的技術輸入和全球化市場機會,比較典型的是在草甘膦領域。
幸運的是,這些趨勢又與適逢其時的全球農產品(愛股,行情,資訊)牛市相結合,從而為我國農藥行業的轉型與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些因素最終會造成相關企業的實際盈利超預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建議重點配置支農行業。個股方面,維持對新安股份、華星化工和揚農化工的“推薦”評級。
受益全球農產品牛市
在此輪全球農產品牛市背景下,全球范圍內農產品種植的積極性將提高,由此帶動對于支農產品(農藥、化肥)需求的增加,需求拉動的產品價格上漲以及毛利率提高將更具有持續性以及超預期的可能。
一方面,全球糧食種植面積的擴大并不樂觀。以中國為例,自1996年以來,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從期初的1.30億公頃減少到2006年的1.22億公頃,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的1.13億公頃下降到2006年的1.05億公頃。
另一方面,油價高漲使得以生物質能源為代表的替代能源興起,由此拉動了農產品需求的顯著增長。以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為例,由于對乙醇生產實施補貼,其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在06-07年度為5400萬噸,而預計07-08年度將達到8400萬噸,接近世界玉米貿易的總量。生物質能源的興起,使傳統的糧食出口國對糧食的國內需求擴大,出口量減少,從而推動了國際市場價格上升。而生物質能源作物由于收益較高,使得農民將更多的土地資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產,競爭作物的供給因而減少,價格隨之上漲,最終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帶動全球農產品進入上升周期。
農產品的走強,使得全球農產品種植積極性顯著提高,將帶動支農行業的發展。隨著人口的增長及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產量的提高越來越依靠對農業投入的加大。2007年我國夏糧增產6%,專家測算,這其中70%來自種植面積的擴大,另有30%來自于化肥和農藥施用量的增加。由于目前我國的化肥施用量已經處于較高的水平,事實上更多的是依賴于農藥施用量的增加。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藥使用仍處于較低水平,單位耕地面積農藥消費僅8.6美元/公頃,只有美國的1/4、法國的1/15,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藥生產國。2007年我國化學農藥產量(原藥)達到173.1萬噸,比2006年增加了24.3%。原藥產能整體上供過于求,過剩的原藥產能主要依靠出口消化。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農藥銷售額保持著平均19%的增長速度。2007年1-8月化學農藥行業的銷售收入達到606.12億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超過900億元。
五大積極變化推動行業發展
環保要求趨嚴提高行業壁壘
政策性壁壘提高。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農藥企業的政策性控制,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一五”產業規劃均指明農藥的發展要制止重復建設,壓減過多的生產廠點,要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將促使市場份額向優勢企業集中。因為只有優勢企業才有足夠的技術和規模優勢擴大產能,同時可抑制全行業的擴產沖動,有助于延長行業景氣周期,并且提高行業的進入壁壘。
去年太湖藍藻事件之后,各地加大了對中小型污染嚴重化工企業的整治力度。未來兩年我國環保標準還將逐步提高,化工行業特別是農藥行業的門檻將會越來越高。以草甘膦為例,新安兩年之前在新安江的草甘膦環保裝置投資為5000萬元左右,每年的運行費用也一直維持2000萬左右。這一成本,對于國內大量1000-5000噸/年產能的草甘膦小廠而言是難以承受的。因此,雖然未來兩年草甘膦計劃新建產能較多,但在新建產能中,真正能夠達產的有效產能有限,特別是在08年,草甘膦整體仍將維持供需較為緊張的局面,優勢公司將能最大限度享受行業景氣帶來的好處。
國際產能向國內轉移
發達國家農藥工業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發展成為全球農藥行業增長的驅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步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農藥行業也不例外。全球農藥向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給企業帶來了寶貴的技術輸入和全球化市場機會,加快了國內農藥行業的發展。
優勢企業研發能力逐步增強
農藥的開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和周期長的特點,實力較弱的公司無法承擔。一個新品種從化合物的合成到商品化需要篩選10-13萬種化合物,花費10年時間,耗資2億美元以上,因此研發投入對農藥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內農藥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逐年增長。2003年揚農化工科研開發費用僅為69萬元,到2006年增加到563萬元。諾普信的研發投入也長期保持在銷售收入的3%以上。
雖然對比國際先進農藥企業10%的研發投入,我國企業還有較大差距,但其取得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揚農化工在農藥上游的一些中間體領域擁有關鍵技術和生產能力;紅太陽集團打破國際優勢企業的壟斷,研發出重要的農藥和醫藥中間體吡啶;諾普信在下游應用技術領域的開發卓有成效。
農藥產品結構趨于合理
長期來看,農藥中除草劑和殺菌劑的發展潛力大于殺蟲劑。隨著國內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村集約化種地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的推廣,帶動了除草劑消費的增長,除草劑在三大類農藥中增長最快,尤其是非選擇性除草劑如草甘膦的需求量增長更為明顯。
產業逐漸向優勢企業集中
我國農藥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目前我國農藥原藥生產企業600多家,農藥制劑企業則更為龐大,超過1800家。不過近年來優勢企業的發展明顯加速,現價工業總產值前20位企業占全行業的比重已經達到31.5%。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劃,未來國內前50大農藥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60%。
我國農藥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久以來,我國農藥行業始終給人以低壁壘、高污染以及有多達2300多家企業參與的充分競爭行業的印象。大量企業集中生產少數的中低端產品,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原料無法控制,行業的發展甚至是建立在損害環境的基礎之上。
但自2006年以來,我國農藥行業發展的一些基本問題在逐步得到改善:首先,在國家改變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背景下,環保日益得到重視,大量污染嚴重、技術水平低、資金力量薄弱的原藥小廠被逐步關停,優勢企業在產業政策上得到了很強的支持;其次,一些較大的農藥企業經過原始積累期以后,已經能夠逐步研發和生產一些重要的中間體原料以及使用基礎原藥做一些混配工作,進行主動的市場開拓,如揚農化工(愛股,行情,資訊)、紅太陽(愛股,行情,資訊)集團、諾普信(愛股,行情,資訊)、新安股份(愛股,行情,資訊)和華星化工(愛股,行情,資訊)等;再次,由于歐美企業環保壓力的日益嚴峻,全球農藥行業出現了向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這將為我國農藥行業帶來寶貴的技術輸入和全球化市場機會,比較典型的是在草甘膦領域。
幸運的是,這些趨勢又與適逢其時的全球農產品(愛股,行情,資訊)牛市相結合,從而為我國農藥行業的轉型與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些因素最終會造成相關企業的實際盈利超預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建議重點配置支農行業。個股方面,維持對新安股份、華星化工和揚農化工的“推薦”評級。
受益全球農產品牛市
在此輪全球農產品牛市背景下,全球范圍內農產品種植的積極性將提高,由此帶動對于支農產品(農藥、化肥)需求的增加,需求拉動的產品價格上漲以及毛利率提高將更具有持續性以及超預期的可能。
一方面,全球糧食種植面積的擴大并不樂觀。以中國為例,自1996年以來,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從期初的1.30億公頃減少到2006年的1.22億公頃,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的1.13億公頃下降到2006年的1.05億公頃。
另一方面,油價高漲使得以生物質能源為代表的替代能源興起,由此拉動了農產品需求的顯著增長。以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為例,由于對乙醇生產實施補貼,其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在06-07年度為5400萬噸,而預計07-08年度將達到8400萬噸,接近世界玉米貿易的總量。生物質能源的興起,使傳統的糧食出口國對糧食的國內需求擴大,出口量減少,從而推動了國際市場價格上升。而生物質能源作物由于收益較高,使得農民將更多的土地資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產,競爭作物的供給因而減少,價格隨之上漲,最終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帶動全球農產品進入上升周期。
農產品的走強,使得全球農產品種植積極性顯著提高,將帶動支農行業的發展。隨著人口的增長及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產量的提高越來越依靠對農業投入的加大。2007年我國夏糧增產6%,專家測算,這其中70%來自種植面積的擴大,另有30%來自于化肥和農藥施用量的增加。由于目前我國的化肥施用量已經處于較高的水平,事實上更多的是依賴于農藥施用量的增加。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藥使用仍處于較低水平,單位耕地面積農藥消費僅8.6美元/公頃,只有美國的1/4、法國的1/15,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藥生產國。2007年我國化學農藥產量(原藥)達到173.1萬噸,比2006年增加了24.3%。原藥產能整體上供過于求,過剩的原藥產能主要依靠出口消化。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農藥銷售額保持著平均19%的增長速度。2007年1-8月化學農藥行業的銷售收入達到606.12億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超過900億元。
五大積極變化推動行業發展
環保要求趨嚴提高行業壁壘
政策性壁壘提高。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農藥企業的政策性控制,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一五”產業規劃均指明農藥的發展要制止重復建設,壓減過多的生產廠點,要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將促使市場份額向優勢企業集中。因為只有優勢企業才有足夠的技術和規模優勢擴大產能,同時可抑制全行業的擴產沖動,有助于延長行業景氣周期,并且提高行業的進入壁壘。
去年太湖藍藻事件之后,各地加大了對中小型污染嚴重化工企業的整治力度。未來兩年我國環保標準還將逐步提高,化工行業特別是農藥行業的門檻將會越來越高。以草甘膦為例,新安兩年之前在新安江的草甘膦環保裝置投資為5000萬元左右,每年的運行費用也一直維持2000萬左右。這一成本,對于國內大量1000-5000噸/年產能的草甘膦小廠而言是難以承受的。因此,雖然未來兩年草甘膦計劃新建產能較多,但在新建產能中,真正能夠達產的有效產能有限,特別是在08年,草甘膦整體仍將維持供需較為緊張的局面,優勢公司將能最大限度享受行業景氣帶來的好處。
國際產能向國內轉移
發達國家農藥工業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發展成為全球農藥行業增長的驅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步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農藥行業也不例外。全球農藥向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給企業帶來了寶貴的技術輸入和全球化市場機會,加快了國內農藥行業的發展。
優勢企業研發能力逐步增強
農藥的開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和周期長的特點,實力較弱的公司無法承擔。一個新品種從化合物的合成到商品化需要篩選10-13萬種化合物,花費10年時間,耗資2億美元以上,因此研發投入對農藥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內農藥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逐年增長。2003年揚農化工科研開發費用僅為69萬元,到2006年增加到563萬元。諾普信的研發投入也長期保持在銷售收入的3%以上。
雖然對比國際先進農藥企業10%的研發投入,我國企業還有較大差距,但其取得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揚農化工在農藥上游的一些中間體領域擁有關鍵技術和生產能力;紅太陽集團打破國際優勢企業的壟斷,研發出重要的農藥和醫藥中間體吡啶;諾普信在下游應用技術領域的開發卓有成效。
農藥產品結構趨于合理
長期來看,農藥中除草劑和殺菌劑的發展潛力大于殺蟲劑。隨著國內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村集約化種地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的推廣,帶動了除草劑消費的增長,除草劑在三大類農藥中增長最快,尤其是非選擇性除草劑如草甘膦的需求量增長更為明顯。
產業逐漸向優勢企業集中
我國農藥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目前我國農藥原藥生產企業600多家,農藥制劑企業則更為龐大,超過1800家。不過近年來優勢企業的發展明顯加速,現價工業總產值前20位企業占全行業的比重已經達到31.5%。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劃,未來國內前50大農藥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