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化肥市場,造成用戶真假難分,叫苦不迭。據業內人士介紹,有些造假者在造假方面很舍得下功夫,所假冒的國內外優質化肥,單從包裝、氣味和顏色等方面識別非常不容易,這些假劣產品在外觀上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造假手法可謂千奇百怪,層出不窮。
偷工減料是不法商家減低成本、牟取暴利的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造假手法。在外包裝標示值不改變的情況下,通過減低氮、磷、鉀元素含量,以次充好,以低于真肥的價格在市場上銷售,從而在短期內獲得暴利。 調換包裝也是不法商家的主要造假手法之一。如把40%含量的復合肥裝入45%含量的袋子里。通過調包的方式可以把低含量變成高含量的,把國產變成進口的。因偷取的含量有限,這種造假方法還不容易被農民察覺。
利用虛假標識欺騙農民,也成為化肥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國家明確規定,復混(合)肥生產廠家必須標明各單質元素含量及總養分含量。可是一些廠家只標明總養分含量,而不標明單質元素含量,有的甚至連總養分含量也不標,或者故意混淆“植物總養分”和“總養分”概念,或者把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全部相加作為總養分。
有些復混肥商家在包裝標識上有意誤導農民,并不標識規范的“N-P-K”,而是以Cl、Ca等元素代替。 其他造假手法還有:打著合資企業的旗號,本來生產原料和產品都是國產的,卻標明是進口的,對消費者進行誤導;把價格低的氯化鉀肥料當作價高的硫酸鉀肥料賣給農民,造成嚴重的坑農害農事件;在肥料廣告宣傳中吹噓、夸大產品功效,誤導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