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專家、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律先提醒說,如果大量企業盲目進入,必定會造成草甘膦產業的結構性過剩和市場的混亂。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的大面積種植,使全球對草甘膦的需求持續增加。又由于近年來美國、巴西等國家大規模進行生物燃料的種植,可用于生產酒精和生物柴油的轉基因能源作物種植面積有顯著提高,對草甘膦需求旺盛。而我國的草甘膦70%用于出口,草甘膦需求旺盛,使農藥企業普遍受益。盡管在今年7月1日國家將草甘膦等農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但在草甘膦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出口退稅率下調的不利影響基本被價格上漲所消化。受國際草甘膦生產成本的推動,12月份國內草甘膦價格已達到6萬元/噸。而且在如此之高的價位還買不到貨。這一現象吸引了許多企業的眼球,其中有化工、化肥企業,甚至還有石油企業。云南一家化肥企業就提出想依靠當地豐富的黃磷資源來生產草甘膦。對此,王律先認為,從原料磷到草甘膦的生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且草甘膦對技術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三廢”治理也是一個大問題。另外,如果大家都上一個項目,勢必會造成供需矛盾的加劇和市場的結構性過剩。企業不能光看現在市場好了,就盲目進入,還要看你與其他企業相比的競爭力在何處,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王律先提醒說,目前國內草甘膦的年總產量在30萬噸左右,年生產能力達60萬噸,產能已經很大,而且幾家大型農藥生產企業的草甘膦新建及擴建項目均已在動工。在未來5年內,我國將有數個草甘膦擴產項目建成,國內草甘膦產能很快將再增加10萬噸左右。由于市場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想進入的企業應該綜合考慮,謹慎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