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稱中化集團)如今正面對著國內復合肥生產企業的強烈不滿,因為這家已經是世界500強的中國國有企業仍不愿放棄在計劃經濟時代下繼承來的一項特別的獲利渠道——鉀肥進口中近乎于'專營'的'權力'。
鉀肥又稱鉀鹽、氯化鉀,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鉀肥就是糧食。即使在中國鉀肥產量創歷史新高的2006年,中國鉀肥對外依存度仍高達67%,鉀含量40%以上的優質鉀肥則要全部依賴進口。
據多位業界資深人士測算,中化集團下屬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0297.HK,以下簡稱中化)每進口一噸鉀肥倒手賣給國內化肥生產企業的純利潤至少1000元人民幣,按中國今年將進口900萬噸鉀肥計算,則有可能會使中國9億農民每人為此多付出10元人民幣的耕種成本。
三年前,商務部將擁有鉀肥進口權的名單增加到了10家。但到今天為止,10家企業中除了中化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直屬的中國農資集團(下稱中農)以外,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直接進口大宗海運鉀肥。
而過去三年中,中國進口鉀肥價格從每噸不到1000元漲到了2350元,由此,中國農民的付出的成本也上漲了四成以上。
三年交鋒史
'三年了,我們一噸鉀肥也沒有進口到',遼寧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西洋集團)總經理助理仇廣純說,'連中石油這么大的公司都沒有辦法。'西洋集團是擁有鉀肥進口權的企業之一。
中化集團位列世界500強企業,是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大型國有企業,擁有化肥、石油、金融等幾大業務板塊,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化集團扮演了中國化工產品進出口窗口的角色,原油、鉀肥等物資,都由中化集團獨家進口。
改革開放之初,中化集團的石油獨家進口權被率先打破。當年中國進口1億噸原油,中石化拿去了8000萬噸,中化集團留下不到2000萬噸。中化集團鉀肥的獨家進口權卻一直沒有松動。
2004年以后,多年來穩定不變的國際鉀肥價格突然走高,中國復合肥生產企業感到吃力,直接進口鉀肥的意愿也越來越強。
期間,中央政府對'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民負擔問題日益關注。代表進口鉀肥用戶企業的中國磷肥工業協會上書國家發改委,提出'大的化肥生產企業應該有鉀肥的自營進口權'。
經過幾輪討價還價,國家發改委決定由6家企業開始非國營貿易自營進口經營權試點,國務院也予以批準。最終,在中國能夠直接進口鉀肥的公司變成了10家,分別為中化、中農、中化建總公司、華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六家化肥生產企業: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山東魯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遼寧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湖北洋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
放開之后的第一年,6家生產企業倉促迎戰,未能成功。中國磷肥協會的武希彥會長說,當時鉀鹽價格開始上漲,市場變成賣方市場,我們6家企業沒聯合起來,外商看不上眼。
但有的化肥企業認為,中化手握大額進口合同,以此向國際供貨商施加了壓力,供貨商不敢得罪大客戶,也就沒有與6家企業談判。
2005年,6家企業委托中阿化肥做談判代表,這家企業被鄧小平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早已獲得了鉀肥的直接進口權,其總經理武四海是國際肥料工業協會主席、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在國內外均具較大影響力,但這次談判仍未成功。中阿化肥直接與外商談判價格,然后可以仍從中化手里買的計劃遭到了中化的強烈反對。
當年10月末,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給商務部外貿司打報告,建議打破壟斷,形成鉀鹽進口新機制。這份材料在當年年底獲得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批示。據說這份批示 '措辭很嚴厲',要求加快建立鉀鹽進口新機制,中化、中農兩家企業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國家的利益,民營企業同樣可以進口鉀肥。
2005年12月22日,商務部高虎城副部長主持了鉀肥進口協調會。雖然中化和中農堅決反對新機制,但商務部最終還是形成了一個指導意見:'商務部指導,商會協會組織協調,企業統一對外談判'。武希彥說,實際上就是統一談判價格,分別對外簽約,利益共享。 2006年1月4日,商務部又召開了落實吳儀副總理對鉀肥進口工作批示的會議,并強調'要落實8家企業的進口經營權。'
8家企業和中化、中農怎樣分配進口鉀肥的比例,負責居中調停的五礦商會提出了折衷意見:中化、中農得80%,剩下的8家得20%,而且范圍還是限于前蘇聯地區,該地區出口中國400萬噸,占到了一半以上。這就是日后鉀肥進口領域中著名的'二八分成'共識。
但中化、中農始終強調均衡供貨,不同意分別簽約。最后商務部出面協調,決定由中化、中農兩家對外簽約,剩下的8家再和中化和中農的海外子公司簽約。河北一家化肥企業的部門經理說:'不讓我們直接對外簽約,然后強調均衡發貨,100%進口權又重新回到中化、中農手里。'
同年,6家企業找到實力更強的中石油代理,中石油方面表示愿意代理6家進口,而且不收代理費,論綜合實力中石油要遠遠超過中化和中農,但出人意料的是,中石油卻在6月份自動退出了。
2006年年底,中國磷肥協會會長武希彥和國際肥料工業協會主席武四海聯名寫信給國務院總理,反映鉀肥進口壟斷問題,溫家寶做了批示。
'結果商務部召集的各部委會議,發改委、農業部和協會等都參加了,但到今年年初也沒拿出可行方案',一位參與會議的人士說。
今年'兩會'期間,遼寧西洋集團董事長周福仁、山東魯北企業集團董事長馮怡生、中阿化肥總經理武四海等三位化肥生產企業中的人大代表和中國磷肥工業協會會長武希彥共同來到商務部外貿司,當面討要說法。據周福仁回憶,這次見面吵的非常激烈,也很不愉快。這次會面的消息很快在業界傳開,周福仁也因'大鬧'商務部而知名。
'兩會'會期中,三個人大代表聯名上交了一份提案,這份提案最終成為了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第6265號建議,主要內容就是要求放開鉀肥進口權、落實進口新機制。其后因不滿商務部就此提案給予的回復,三位人大代表于9月6日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做了批復。但據知情人士介紹,結果仍是'不了了之'。
神秘的價格和微妙的談判
中國鉀肥進口量全球第一,進口價格卻年年上漲,鉀肥進口談判的簽約價格也是高度機密,除了中化、中農以外,國內幾乎沒有任何企業知道,這包括聯合談判小組的成員。
據2007年6月周福仁等三位人大代表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函中披露,'自聯合談判至今已經三年,迄今為止除了中化和中農,其他所有參加聯合談判的企業,甚至包括政府主管部門都沒有看過鉀肥進口合同,無從了解進口鉀肥的實際成本。'
'我們沒有義務在報紙上公布談判價格',中化化肥鉀肥部一位負責人說。而一家復合肥生產企業的經理則說:'不讓我們談,就是怕我們知道價格,知道他們的底細'。
鉀肥是國營貿易進口管理商品,根據原外經貿部2002年第27號 《原油、成品油、化肥國營貿易進口經營管理試行辦法》第十條,'國營貿易企業在每季度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將該季度國營貿易進口管理貨物的市場供求情況、購買價格和銷售價格等有關信息報送外經貿部和國家經貿委'。
因為談判價格保密,外界很難知道進口后加了多少錢。根據加拿大鉀肥公司上市公司年報和其他渠道測算分析,即使在今年勞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下,其鉀肥出廠價格仍不過50美元,折合人民幣400元左右,從400元到2350元的國內批發價,中間每噸近2000元的價格空間被海運費、賣家利潤和中化等代理進口利潤三方分食。
目前,即將啟動的2008年進口談判中,國際賣家吹風每噸繼續漲價30美元,而國內價格有可能攀升到每噸2800元左右。
周福仁說,如果讓我們這些企業直接進口,每噸至少能便宜三四百元人民幣。
2003年鉀肥價格不到1000元,現在是2350元。但是據一位熟悉國際鉀肥市場的資深人士介紹,這幾年國際鉀肥市場實際上是過剩的,2004年鉀肥產量5160萬噸,過剩570萬噸;2005年產量5430萬噸,過剩730萬噸;2006產量5000萬噸,過剩690萬噸;2007年將過剩660萬噸。
過剩為什么還要漲價?據他分析,一是國際上五大公司壟斷了全球70%-80%的鉀鹽貿易量,但任何人都抓不到五大家串通價格的證據;二是買家的聯盟很松散,中國、印度和巴西的進口約占全球的近70%,中印就是50%,但一直未能有效聯合。
有的企業甚至猜測,中化、中農和外商串通一氣,合伙提高鉀肥進口價格。目前這種猜測缺乏依據,無法得到證實。中化化肥謝絕了本報的采訪要求,理由是現在正值鉀肥進口談判的敏感時期,不愿發出誤導市場的信號。不過,世界最大的鉀肥公司——加拿大PCS公司現已持有中化香港控股有限公司20%的股份。PCS的化肥銷售高級副總裁StephenFrancisDOW-DLE目前是中化化肥控股的非執行董事。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在現行談判機制下,已經形成了一個漲價怪圈,中化、中農每年簽了合同之后加價賣給國內企業,外方知道成交價格,看到中化、中農加價太狠就很眼紅,來年于是大幅度提高賣價,中化、中農于是再次加價。
這個說法目前尚無法證實。鉀肥業界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看到中國國內化肥價格年年猛漲,外商都很擔心:'中國的農民不是很窮嗎,怎么年年漲價這么多呢?'
壟斷爭議
中化化肥鉀肥部的一位負責人說:'我們不存在壟斷,現在都是自動登記制度,已經沒有配額了。'
一位接近中化的人士稱,目前是沒有配額了,但是談判時別人涉足不了。鉀肥領域的壟斷肯定是存在的,國際上只是資源壟斷,國內是渠道壟斷,除了中化、中農別人不能做。
不過他認為,鉀肥進口不宜放開過快。如果中化散了,就保障不了物資的穩定供應,惡性的競爭,還可能導致更大幅度的漲價。可能負作用要大于正面影響。
他說,現在鐵礦石談判以寶鋼一家當代表來談,中化就是鉀肥進口談判的代表,這還有必要分散嗎?如果真的把20%的進口量給了6家生產企業就不是壟斷了嗎?這樣還是只有少數幾家企業享受直接進口的利益。
今年兩會期間,三位人大代表上書未果,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再次找到五礦商會反映情況,五礦商會曾和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的兩位處長開會研討打破壟斷,據說當時他們的說法是,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中化和中農是壟斷的。
是否壟斷,五礦商會內部也有不同聲音。五礦商會一位負責鉀肥的中層干部說,這樣的進口格局完全是市場行為,是中化和中農多年的積累,不是國家一定要給他們份額,'誰愿意進口都可以,覺得國內便宜可以買國內的,覺得國際上便宜就可以進口'。
'這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遼寧西洋集團的周福仁說,'放開三年了,連鉀肥進口證都沒有拿到,更不要說直接進口鉀肥了。'
2006年年底,五礦商會一位高層說,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允許行業繼續壟斷下去,相信中化集團的高層領導也會審時度勢,中化當年壟斷中國石油進口,叫統一經營,可以搬出100條理由,現在仍然這樣。但大的趨勢是開放,雖然困難不少,但不能放棄,因為'壟斷對消費者不利,對農民不利'。
武希彥說,既然是聯合談判,應該共同享受談判成果,憑什么兩家壟斷,憑什么政府支持壟斷?'我們始終認為農資產品不能壟斷'。
復合肥目前占中國農用化肥的一半以上份額,復合肥中鉀肥的含量占1/3,成本最貴。現在,因為鉀肥價格每噸高達2350元還提不到貨,很多國內復合肥生產企業虧損,一些小企業已經停產。
周福仁說,這樣漲下去的話,工廠停產,明年農忙時節,復合肥供應很可能短缺,如果經銷商借機哄抬價格,農民的損失會更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