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化學農藥的的生產和使用大國,尤其是近二十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數量和勞作習慣的變化,農業產量對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的依賴程度日漸提高。同時,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化學農藥的連續大量使用,病蟲草害對農藥產生了普遍的抗藥性,要想持續保持農作物的穩產、高產就只有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和毒性強度,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形成。同時,農藥的大量使用使的害蟲的天敵資源得到了空前的毀滅性破壞,人為地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農藥成了防治病蟲草害近乎唯一的手段。目前,化學農藥年需要量達100萬噸制劑,年噴灑藥液1億萬噸,目前化學農藥的防治面積每年正在快速遞增。
農藥一方面在殺滅、抑制病蟲害,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會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從而通過各種途徑危害到環境的安全。在我國,由于農藥品種單一、制造和使用技術落后,高毒、劇毒農藥品種居多,使用人員素質低等因素,農藥使用極為不規范,從而使得我國農藥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對環境已經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污染。據調查,我國耕地有2.5億畝受到農藥污染,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5%左右,實際情況甚至更為嚴重。
此外,作為食品生產鏈的上端產品,農藥質量對于食品安全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農藥在食用農產品中殘留量大范圍超出國家相應的標準,且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對百姓的身心健康嚴重的侵害和影響。而隨著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日益,其對進口食品品質的要求、檢查也更加嚴格。當前,我國由于食用農產品的化學污染所導致的國際貿易受阻現象迅速增多,大規模退貨、索賠現象屢屢發生,其經濟損失和由于聲譽所導致的長遠影響巨大。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老百姓對食品價格的在意已更多地轉向對安全的關注。食品安全關乎個人性命,關乎人類的生存與健康,因而人們對食品安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中國各級政府正在積極行動,為群眾構筑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線。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農產品質量問題的關注,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成為政府部門的共識和指導方向。關于中國現代農業、生物農藥新技術、生物技術產業化和食品安全等關系中國農業發展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勢必會被提上議程。鑒于此,作為化學農藥的替代產品,選擇性強、效率高、無污染、對人畜無害的綠色生物農藥勢必也會成為焦點之一。我國政府及高層對此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讓這種趨勢逐步顯現。
2006年底,農業部發出通知:從2007年1月1日起,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已經在國內全面禁銷禁用,所有含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產品的登記證和生產許可證(生產批準證書)都已撤銷,僅保留出口和應急所需的生產能力。如何取代這些高毒農藥,生物農藥被寄予了厚望。4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陳曉亞等專家學者,在上海院士中心舉辦的農業生物藥物創制專題研討會上指出,加強我國農業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迫在眉睫。
今年4月份,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做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做好農業標準化和食品安全工作;針對國際輿論對中國農產品安全問題,胡錦濤在剛剛結束的APEC上,就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回答記者提問;7月份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認為應該從源頭上防止農產品污染。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認證工作……
生物農藥由于其具有對環境友好等多方面的優勢,用生物農藥代替化學農藥的呼聲漸高。從研發上看,中國生物農藥的研發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然而,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生物農藥卻步履維艱。直到上世紀90年代,生物農藥的市場份額還只是0.5%,如今,這個比例已經增長到10%。生物農藥在其實際應用中的滯緩冷淡與業內對其的研發熱情呈現出強烈的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