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的許厥明老人和土壤肥料打了一輩子交道,在學術界頗有聲望,近日許老致信本報記者,呼吁重視農業節能減排。 許厥明說,最近江蘇太湖藍藻暴發導致水資源嚴重污染,殃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究其原因,不外乎工廠超標排污和農藥化肥施用不當,使得大量氮、磷等營養元素進入水體,為藻、苔類低等植物提供了營養。
這位老專家指出,土、肥、水、種是現代農業生產相互影響的四大基石。再好的良種,不論是水稻還是小麥,如果沒有良好的土壤質地和全營養的平衡供給,是不可能獲得高產的,這與人的先天營養和后天營養的關系一樣。生物固氮是最好的生物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但目前我國耕地化肥用量過大,其副面作用是對土壤質地和有益微生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當前種植業中的常規二元化大多限于糧油和經濟作物,應當改為多元化,增加綠肥、牧草及園藝作物等。發展綠肥生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既是為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合理輪作制)、有機農業及其可持續發展建立物質基礎,也是節能降耗的重大舉措。
多年來,許厥明開展的紫云英綜合開發利用與高效農業持續發展的技術研究,得到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引起國務院領導的肯定。
許厥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眾所周知,化肥生產要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但豆科綠肥是天然化工廠的作用卻未得到人們的普遍理解,農業生產中的節能減排也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豆科紫云英、苕子、苜蓿等作物除含有機質和其它養分外,平均每1000公斤鮮草含氮約4.5公斤,在使用良種和正規栽培條件下,每畝地可產鮮草2000公斤,可得純氮9公斤,那么,50畝綠肥的含氮量就相當于1000公斤尿素的含氮量,這就節省了1000公斤尿素生產所消耗的大約1.2—1.5噸煤、1200度電,同時減少大量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的排放。如果將豆科作物用作家畜飼料,大力發展養殖業,還可以普及沼氣,沼渣、沼液既可作肥料又可作魚類飼料,如此循環利用,真是好處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