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碳銨企業何去何從,在近一段時期化肥行業高度關注的問題。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些與碳銨企業相關的政府、環保、安監等管理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以及多年從事碳銨生產和行業管理的專家,以對小碳銨企業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些官員和專家共同的觀點是:小碳銨企業下決心關閉才是根本出路。原因很簡單,小碳銨企業有3關過不去。 一是節能減排關。節能減排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中央和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而大多數小碳銨生產企業都是耗能大戶。煤耗、電耗居高不下是小碳銨企業的共同特點,跑煤、跑車皮是每個小碳銨企業負責人的必修課。同時,小碳銨企業也是污染大戶。一位長期從事環保執法工作的官員告訴記者,小碳銨企業的'三廢',特別是廢水和廢氣,在當前生產和技術條件下,根本無法達標排放。以前,一些碳銨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有的地方政府或為了保持企業穩定,或為了收取稅費,對這類企業實行地方保護所致。但隨著節能減排的深入推進,如果再保護這些小碳銨企業,地方的節能減排指標就會完不成,會直接影響到一些官員的政治前途,那么關閉小碳銨企業自然是這些官員的首要選擇。一位環保局的官員私下說:'如果治污不力真要拿掉官帽,關閉小碳銨企業那是絕對的。' 二是安全生產關。近一段時間,小碳銨企業安全事故頻發,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一位安監負責人告訴記者,安監部門一直以來對小碳銨的安全生產問題非常頭痛。一方面,這些企業生產特點是高溫高壓,重大危險源多,有些企業處于鬧市區,發生安全事故后影響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這些企業安全投入小,設備陳舊,安全隱患多。特別是許多小碳銨企業被一些民營業主買斷后,其中許多業主不懂技術,不注意設備的更新改造,盲目追求高產量,追求經濟效益,直接威脅安全生產。一位受雇于某小碳銨企業負責生產的副總經理告訴記者,這家企業的私人老板對安全生產基本不關心,只關注產量,工人工資按產量計算,工人為了錢拼命地生產。如果按正常的標準,許多小碳銨企業都拿不到安全生產許可證。以前為了發展和穩定,有些地方的安監部門不得不網開一面。但幾乎所有安監部門的有關官員都對記者明確表示,這種'面'以后不會再開了。 三是產品結構調整關。時至今日,不少小碳銨企業還在做著以調整產品結構來延續企業生命的夢。但記者調查表明,這個夢恐怕也難圓。原武昌縣化肥廠從事20多年生產的廠長告訴記者,許多小碳銨企業也認識到了單一產品是沒有出路的,也加強了企業產品結構調整,但結構調整往往局限于聯產甲醇,或副產液氨,或生產食品級二氧化碳,企業的主業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一旦碳銨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所調整的產品由于能力有限,將不能規避風險。尤其是聯產甲醇,對企業煤炭的采購和生產過程中的脫硫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煤質不好、硫含量高、脫硫問題沒有解決好,合成氨聯產甲醇就是死路一條。結構調整的不配套,所形成的結局往往是,投入的資金越多,經營形勢越惡化。原武昌化肥廠就是很好的例子。從1998年起,他們先后上馬了1萬噸聯醇、1萬噸精甲醇、1萬噸甲醛項目。應該說,這些項目都是好的,但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脫硫問題,聯產甲醇裝置不能正常生產,甲醇合成塔最短一個星期換一次觸媒,最長一個月換一次觸媒,企業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最后被迫破產清算。這位廠長特別提醒,現在有些理論上成熟的技術在一些管理不嚴格、工藝不優化、設備不配套的小碳銨企業根本行不通的。 對小碳銨企業來說,這幾個關沒有一個是可過的。因此,接受采訪的官員和企業負責人才眾口一詞:小碳銨企業下決心關閉才是惟一出路,早關早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