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央視新聞聯播之后的天氣預報,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農資人說,那更是中國化肥企業的競選牌,因為占到30%的化肥廣告大多都是復合肥。人們心知肚明,黃金時段的廣告費不是一個小數目,它在預示市場火爆的同時,更折射出競爭已經向白熱化升級。
隨風而起的復合肥價格戰、一擁而上的服務戰和產品及營銷模式的嚴重同質化,使復合肥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甚至可能遭遇被農民拋棄的“淪陷”!
“國外什么好東西一到中國市場就變味!高塔成‘賣點’簡直是中國農資市場的特色,造粒方式也能‘炒作’簡直是中國農資市場的悲哀。”但,這是現實。配肥本來挺好,氮磷鉀的混合配肥很方便,省時、省力,不需要再造粒,甚至不需要固化。但是,市場超強的“復制”能力,讓正規廠家只能不停地變換方式和打法,借助人為設置的門檻,在產品的外在形式上做文章。
有人說,復合肥就是這樣:“想說愛你”還不太容易,假的太多。應當說,市場監管的部門不少,職權越分越細,部門越來越多,但監管的效果并不理想。政策的脫節與各司掌部門的責權分立,讓市場行為成為主要糾偏方式。無奈的是,市場本身就存在“軟肋”,市場為主體的糾偏,脆弱而乏力。
但是,我們不能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概念戰”不是救命稻草,也無法解救復合肥的信任危機。我們需要搞清的只是一個概念,化肥究竟是做農民增收的“推手”還是“殺手”?既然要還利于民,就不要和農民朋友“捉迷藏”,他們要的不過是簡單和明白的消費。
如果不為“掩人耳目”,根本無須走“概念肥”之路。這不是生存原則而是一個生存底線的問題,否則,復合肥早晚要像無數前車之鑒闡述的簡單道理一樣——被農民朋友所拋棄。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市場的糾偏能力有效與否,我們都必須走真實的路,否則復合肥就意味著“淪陷”。
讓花樣翻新的所謂“賣點”盡早退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