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現象,近年來在化肥企業中越來越明顯地凸顯出來,這就是貼牌生產。化肥貼牌生產到底意味著什么?它對化肥企業的發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記者近日通過調查采訪,發現化肥企業內部對此也是褒貶不一。
支持方:貼牌是一種趨勢
云天化國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任亞杰認為,貼牌是行業整合的前奏。隨著行業產能的過剩,一批小企業必然會出現銷售難的問題,所以他們必須借助有品牌影響力和銷售能力的大企業來實現銷售,并最終被大企業納至麾下,這就是整合。
陜西農科化肥公司總經理張科成說:“貼牌其實是專業分工的一種體現。越發展分工越細,這是規律,這樣也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我認為可能會出現一批專門的化肥產品加工型企業來。”
貼牌能夠節約運輸資源。湖北洋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才斌和江蘇華昌化工公司市場部長李昊峰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他們分析說,因為化肥是一種體積大、而且搬運十分困難的產品,所以在銷售過程中,對其銷售半徑是有一定要求的。目前在全國很多省份就都有一些工藝較好、有一定品牌影響的復合肥企業,他們會對自己的目標市場的復合肥企業進行認真考查篩選后,考慮相互貼牌。楊才斌說:“比如我要做東北市場,我們就可以考慮在西洋貼牌,而西洋集團如果要做湖北市場,也可以找我們貼牌,這樣就避免了各自的遠程運輸問題,為國家節省了運力資源,也為企業節約了運輸成本。”據了解,目前這種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之間互貼品牌的現象十分普遍,有效地控制了“化肥大搬家”現象。
李昊峰還認為,貼牌可以增強企業的全線供貨能力。他說:“我們在營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說,客戶會向我們要各種配方的復合肥,多達60多個,而我們目前只有生產30多個配方的能力。如果自己做,不僅影響了供貨速度,而且增加單位生產成本,但如果我把自己做不了的配方讓其它同等企業來加工,就可以低廉的價格達到全線供貨的目的。”
反對方:貼牌是一種冒險
山東聯盟化工集團銷售公司孫德亮明確地對化肥貼牌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有很多化肥企業一旦自己的產品賣不出去,就把自己的產品賣給別的企業,讓別的企業貼上另外一個牌子進行銷售,這樣做其實是把自己淪落成一個加工企業,只能賺取一點加工成本而已。
四川美豐農資公司總經理謝生華認為,貼牌如果在兩個講求信譽的企業之間來做還是可行的,但是我國化肥企業目前的誠信體系還很不完善,這樣做就會存在很大風險。一方面是貼牌的產品質量沒保證,另一方面在市場好的時候貨源也沒保證,因此不好操作。
貴州西洋集團是國內最大的復合肥生產企業之一。其總經理助理仇廣純和市場部部長李茂吉認為,目前由于化肥產能過剩,貼牌也隨之出現。但是目前化肥企業做好貼牌還是有難度的。因為銷售有難度的都是一些小廠,而這些小廠就是要借貼牌生產來尋求一條生路。但他們的生產工藝、質量控制都無法和那些在行業內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產品相比。所以弄不好,有品牌優勢的企業雖然短時間內通過貼牌生產能賺到錢,但也有可能會因此把自己多年創造出來的品牌弄砸了。這就是貼牌生產最大的風險。因此,西洋集團即使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時候也不去貼牌。
專家:在嘗試中不斷規范
據記者了解,所謂貼牌生產,就是擁有品牌的企業不直接進行生產,而是通過讓別的企業代為生產,其產品以自己的品牌進行銷售的方式。到目前為止,國內化肥行業既有大生產企業與小生產企業之間的貼牌,也有門當戶對的企業之間的相互貼牌,還有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之間的貼牌。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進行貼牌生產的化肥企業之一。其中化牌商標就曾貼在巨化公司生產的5000噸復合肥包裝袋上。其它貼牌企業還有江蘇蘇農農資連鎖有限公司、安徽輝隆農資集團、煙臺市農資總公司等。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孫曰瑤認為,化肥貼牌現象的出現,說明化肥行業出現了供大于求現象,品牌的差異也開始顯現。這也說明了化肥企業已經開始關注品牌的影響力。某種意義上說,品牌在化肥市場上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從趨勢上看,貼牌生產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間開始了自覺不自覺的整合,因此可以說是一種趨勢。但一個大廠的品牌用于一個小廠生產,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很可能小廠的技術含量、設備能力、質檢水平等會影響到大廠品牌的質量甚至聲譽。這確實是貼牌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因此國家有關部門也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從立法的角度規范貼牌市場,以幫助進行貼牌生產的雙方化肥企業都把風險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