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道基指出生物農藥雖對人的毒性較低,但其對環境生物的危害不容忽視。
在一般意義上,人們普遍認為生物農藥對環境和生態是安全的。而在近日召開的農藥與環境安全國際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保所、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道基院士提出:要注意生物農藥對環境生物的危害,生物農藥不等于安全。就此記者采訪了蔡院士。
人類使用農藥是從生物農藥向化學農藥發展的。人們對天然產物的直接利用可追溯到公元前7--5世紀。三大植物殺蟲劑(除蟲菊、魚藤、煙草)已被應用數百年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化學農藥效果明顯的優勢使得天然物質的開發利用處于低潮。但是,由于化學農藥的高毒性,人們對環境和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對生物農藥發生了興趣。蔡院士對記者說,雖然生物農藥有著同環境的相容性比較好,對人的毒性比較低等優點,但不可忽視的是生物農藥對環境生物的危害,如使用雷公藤、煙草堿制成的生物農藥對鳥、蜜蜂、蠶的毒性比較高,有些生物農藥的毒性甚至比化學農藥還要高。因此全面評價環境安全,就必須注意到生物農藥的這個問題。蔡院士強調說,如不注意此問題,將造成生態不平衡,不僅對寶貴的生態資源是個損害,最終對人的危害也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說,生物農藥不等于“安全”。
那究竟該如何看待生物農藥呢?蔡院士說,盡管生物農藥也非絕對的完美,但它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不是有“是藥三分毒”一說嗎,對生物農藥來說也是如此。因此發展生物農藥也有個興利除弊的問題,在生產上要力求高效、安全、廉價。另外就是要加強農藥管理,管理不好,有好藥照樣出問題。蔡院士舉例說,拿砒霜來說,眾所周知它是毒藥,但是用量掌握好一樣可以治病。有了好的生物農藥,使用者如果管理使用不當,也會造成不良后果。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但是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目前一方面我們的管理水平還不高,使用者農民的文化素質還有待提高,特別是讓他們都了解生物農藥的不安全性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同時,要使生物農藥安全可靠,涉及的部門也很多:化工、衛生、環境、農業等。可以說它是個大系統工程。因此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生物農藥在國際上使用量還很小,在我國也如此。化學農藥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還將作為主導地位存在,假如不使用化學農藥,就我國看,農作物將減產30%--50%。蔡院士說,究竟將來是不是由生物農藥取代之,目前還說不清楚。不過由于使用生物農藥對農作物的毒性小,降低了對人的直接危害,因此,它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不過越是如此,我們越應關注到它對環境生物的危害。以免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回過頭來再治理,困難就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