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混肥是指氮、磷、鉀三種養分中至少含有其中兩種養分的肥料。按制造方法,基本上可以將其劃分為3類,即用化學合成方法制得的化成復合肥、用機械造粒等方法制得的配成復混肥和臨時摻混而成的摻混肥。由低濃度單質肥為主向高濃度復混肥為主的方向演變,是當今世界化肥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各國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本文結合中國復混肥的生產和施用現狀及國情特點,提出了對今后中國復混肥發展方向的建議。 中國復混肥生產和施用現狀 中國復混肥的生產和施用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復混肥工業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 80年代末開始生產摻混肥料。1980年以來,中國復混肥施用量增加了近40倍,但2002年化肥復合化率只有24%,其中磷肥復合化程度最高,但也只達到33%,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摻混肥發展也較快,目前全國實際年產量達600余萬噸, 但占氮磷肥料總量的比例卻只有10%左右。 肥料復合化程度較低不利于通過施肥為作物生長提供全面營養,摻混肥比例較低表明中國農化服務水平和推薦施肥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農化服務現狀 目前,中國總體上還沒有普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農化服務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復混肥發展的制約因素。 長期以來, 中國指導農民合理施肥的任務主要由縣級以下農技推廣部門承擔。20世紀90年代, 中國基層農技組織大多已名存實亡。據胡瑞法和黃季焜等(2002年)在中國7個省28個縣的隨機抽樣調查, 國家對縣級農技推廣站經費的投入增長率低于國家財政平均增長率14.3個百分點,僅23%的推廣站承擔著技術推廣項目,用于技術推廣的經費只占總經費的10%。在人員組成上, 推廣人員只占總人數的1/2, 而且多數不是農業院校畢業的。此外, 中國農民每戶的土地面積只有幾畝至幾十畝,而美國每個農場主擁有的耕地約為6000~9000畝。因此,面對中國如此分散的農戶和農田, 很難給出具體田塊的推薦施肥量。(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