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化肥市場產能的不斷擴大,自2006年12月中上旬以來,全國化肥市場掀起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怪現象:全國大部分肥料廠家分別將肥料市場轉向季節差的集中地——東北市場,導致一度的肥市火暴,走貨頻繁。但這種現象很快地就平息下來。肥市價格的波動,理論上無非是原材料、運輸能力、國家相關政策和國際外圍的因素影響等幾個方面,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并非如此,存在多方“忽悠”現象。
資金“忽悠”
往年北方市場多在春節后才開始走貨,而今年卻提前了近2個月就開始有農民買肥了。這個怪現象可以理解為:隨著市場糧價連續幾年的上漲,經銷商的焦點放在了農民的身上。因為各個經銷商的資金都是有限的,他們的流動資金需要農民的支持,這和廠家的流動資金需要經銷商的支持一樣。為了使農民有購肥欲望,經銷商們開始“人為炒作”。 “忽悠”糧價上漲后,肥料價格將隨之上漲。承諾農民現在購買肥料或者打款,給予保底或贈送禮品等活動(反正農民的肥料來年還是要購買的),但具體購買到手的是什么肥料就是未知數了。
價格“忽悠”
作為化肥品種的價格“晴雨表”——尿素,率先由原先主流報價1450元/噸上漲到1680元/噸;緊隨之后作為磷肥產品的原材料大省之一——湖北省也相應出臺了2007年征收礦石調節資金相關辦法,導致磷酸一銨55%粉銨出廠1750—1780元/噸;鉀肥持續走高,2006年12月份國產氯化鉀零售價達2200元/噸。現回眸細想,近期化肥緊俏和價格上漲是由于大經銷商為了完成淡儲任務而大量采購和鐵路漲運價風影響而產生的短期特殊市場效應。火車運價上漲方面,據市場反饋,只有京滬線電氣化改造,增加了部分費用,其他沒有上漲痕跡。經銷商抓住農民從眾和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大大地“忽悠”一把。因此,盡管商家又是計息,又是買斷,經銷商一方面就是觀望事態,另一方面鼓動農戶籌集資金,購買肥料。產品價格上經銷商會羅列各項上漲費用,訴說經營不賺錢。
質量“忽悠”
現在肥料的產品質量主要是根據產品中的N、P、K含量來判斷的,但經銷商們為了謀取更大的利潤,在質量上“忽悠”老百姓,什么進口肥料顆粒均勻,顏色好看,品牌響等等。
而農民們在實際使用中,依然是常規肥料——尿素、磷酸二銨和復合肥。現在化肥行業發展太快,品種太多。農民不知道怎樣選擇、從何下手,只能聽取經銷商的宣傳。為了占領市場,各經銷商在價格上相互壓價,經銷商盈利的空間越來越小,甚至出現經銷商在出售尿素時低于進貨價,目的是為了搭銷復合肥,從中拉平盈利空間(尿素的價格透明度較高)。由于國內市場肥料品牌眾多,免檢產品遍天飛,高塔造粒到處是。經銷商們又開始炒作進口肥料產品,導致“美”字肥料遍天下。凡是帶“美國”字樣的肥料,經銷商的利潤可比同品質的品牌(同樣是國產的)高出150元/噸。
使用“忽悠”
平衡施肥是我國服務三農、減少浪費的一項基本策略,國家已經推廣多年。但經銷商們在操作中,一味地浮夸肥效,大量推銷自己銷售的產品,導致農民在用量上和用法上不合理。
因此,無論是價格放開,還是優惠政策取消,還是肥市整合,市場都會向一個平衡方向發展,國家也會通過政策調控使市場趨于平衡。雖然現在化肥市場“整合之風、外資介入”宣傳是狼煙四起,但目前國內化肥市場總體需求是供大于求,外資介入將加快市場的競爭。外資想壟斷在操作模式上還需要時間和摸索。趁外資摸索時,我想我們國內企業應該在服務上加大力度,別一味地“忽悠”咱老百姓。服務是品牌的后盾,我們應該提倡農民科學施肥,真心服務于三農,從“人誠品真,服務創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