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良種補貼政策實施五年,成效顯著——補錢不如補種子
“現在,用中國的強筋小麥可以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面包;用中國的弱筋小麥可以生產出最好的餅干和蛋糕。”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陳萌山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小麥產業發展年會上自豪地表示。
小麥品質提高的背后,我國的良種補貼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買良種積極性高了
已經到了冬閑時節,江蘇省靖江市靖城鎮東南村的仇蘭芳大媽卻閑不住,還在地里忙活著。拔拔雜草,敲敲土塊,看著田壟里綠油油的麥苗,仇大媽不時露出舒心的笑容。“以前的種子都是自家留的,每畝產量五六百斤,才能賣5毛多一斤;現在統一供種,統一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小麥產量和品質都提高了,每畝能產1000斤,每斤賣7毛錢,里外里就增收400元呢!”
靖城鎮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吳良坤告訴記者,以往推廣優良品種,由于價格比普通品種貴,農民不愿購買;實行良種補貼政策后,農民只需花上0.87元就能買到市場價1.5元一斤的種子,農民購買良種的積極性一下子高了起來。政策引導農民的間接增收作用遠大于直接補貼,農民對此很歡迎,都說“補錢”不如“補種子”。
良種補貼提高作物優質率
靖江市只是我國實行良種補貼政策的一個縮影。
2002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施東北高油大豆良種補貼,這是我國第一個直接對農民的生產性補貼。目前,補貼品種已擴大到優質專用小麥、水稻、專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四大糧食作物,補貼面積擴大到3.67億畝以上,補貼資金達40多億元,惠及農戶由53萬戶擴大到5800多萬戶。
“良種推廣補貼抓住了農業生產最關鍵的要素——良種,而且不單純是‘補貼’,更注重良種推廣和良法配套,實現了‘一補多效’。”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王守聰告訴記者。
在良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和優質率不斷提高。2006年,全國水稻優質率由補貼前的61.3%提高到69.1%;小麥優質率由補貼前的30%提高到55.2%;玉米優質率由補貼前的28.3%提高到42%;大豆優質率由補貼前的36.6%提高到65.7%。2006年夏糧畝產達到284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補貼政策仍需完善
專家認為,與單純的種子補貼不同,良種推廣補貼不僅是通過良種推廣的環節將資金補貼給農民,更重要的是以此為手段,將良種和配套技術進行推廣普及,并延伸至優質糧食產業的各個環節,強調提高糧食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改善糧食品質和提高市場競爭力。
山東農業大學于振文教授表示,今后仍需不斷鞏固、完善、提高良種推廣補貼政策。以小麥為例,目前我國實施小麥良種補貼的面積僅有1億畝,不到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1/3。他建議,如果能將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全部納入良種補貼范圍,對穩定糧食面積、提高單產將發揮更大作用。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以及操作程序的規范,如主推品種的確定、供種企業的招投標、補貼的發放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監管,確保公正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