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南亞不少地區稻飛虱逐年加重發生,我國江蘇一帶灰飛虱頻繁暴發成災。去年,越南褐飛虱發生還不嚴重,但今年其北部已開始成災。稻飛虱生物型近年來演變較快,現已出現5種生物型混合發生的態勢,且高致害力的生物3型稻飛虱普遍存在,稻飛虱抗藥性也急劇上升。
專家認為,這些情況預示著稻飛虱的發生區域將擴大,種群密度將增加,損失將加重。產生這一后果的原因,一是濫施農藥,二是水稻品種單一,三是過多施用化肥。為緊急應對這一形勢,日前,農業部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在浙江杭州共同組織召開了稻飛虱生態與治理國際研討會。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等7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國際組織和部分農藥企業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專家們認為,由于長期、單一、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殺傷天敵,削弱了作物抗害能力,而且導致稻飛虱的抗藥性增強,使得一些高效防治藥劑失去了防治作用。另外,菊酯類、三唑磷等藥劑有刺激稻飛虱再增猖獗的作用。東南亞各國當前種植的水稻品種單一,且大部分種植的是不抗蟲的雜交稻品種,使得稻飛虱在遷飛路線上有連續充足的食料。隨著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多數稻區單、雙季稻混栽,為稻飛虱的連續發生創造了條件,保護性耕作栽培(如免耕拋秧)等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蟲源滋生地的保護。近年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使用化肥的數量居高不下,不僅引起水稻抗蟲性逐年衰退,而且刺激了稻飛虱種群數量的增長,加重了稻飛虱的暴發成災。此外,適宜的氣候條件也為稻飛虱的暴發成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稻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專家們認為,防控稻飛虱應樹立系統觀念。一是強化系統監測。包括稻飛虱的種群消長、抗藥性、寄主抗性和生物型變化的系統監測。二是重視區域治理,即根據稻飛虱發生、遷飛特性和為害時間進行分區,在不同的治理區,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控預案。三是優化防控策略,在綜合治理原則的指導下,以種植抗性品種為基礎,以協調生防與化防為中心,以科學用藥和嚴格農藥管理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