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從臨沭化肥生產基地傳來喜訊,由金正大公司合作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已開花結果:新上的控釋肥生產線一期工程——30萬噸控釋肥項目正式投產,這標志著目前亞洲最大的控釋肥生產基地初步建成。它不僅填補了我國生產控釋肥這種精細化工產品的空白,而且在生產成本的控制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發展市場十分廣闊。
在臨沭化肥基地你會感受到,這里自主創新熱流涌動:科技自主創新企業群在崛起,已開發高科技項目40多項,并有13個項目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星火獎,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7%……臨沭化肥基地正從制造業基地向科技研發基地蛻變和提升。
臨沭縣委書記趙啟全說:“自主創新是臨沭化肥基地的魂與根。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開發研制出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從而不斷地培育新的市場增長點,是臨沭化肥基地自主創新獲進展的重要途徑。”
為推動化肥制造業基地向科技研發基地蛻變和提升,臨沭縣積極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制定出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運用稅收、融資、政府補助等經濟杠桿,鼓勵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企業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由過去單純重在引進,轉向引進消化高新技術、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地企業、建設創新研發基地等三大舉措同時推進。
史丹利化肥公司2003年利用自有的技術能力,新建一條年產20萬噸熔體料漿塔式造粒復合肥生產線,該工程核心技術——塔式造粒工藝在國內屬首例,在國際化肥制造領域具有領先水平,亦開創中國高氮復合肥生產之先河,該工程核心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公司還擁有54%和51%復合肥外包裝設計專利等多項國家專利。
“為他人做嫁衣”終究不能使客戶產生對自主品牌的認可,形成不可復制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才是長遠之道。通過科技與傳統產業的嫁接,金正大公司在這個領域已經躋身于制訂標準的企業行列中。公司銷售收入也從2003年的3.6億元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12.5億元。而且,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占到了整個銷售收入的70%以上。
臨沭縣自主創新的一個關鍵,是在企業內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縣級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明顯不足,怎么辦?該縣積極牽線搭橋,在企業內推進產學研聯合,促使一些化肥企業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省農科院、南京化工大學等20多家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設立實驗基地,并聘請中科院院士和知名博士后、博士、碩士為企業技術顧問,聯合進行科技攻關。
近年來,臨沭先后實施技改和新上項目51個,累計投資15億元。臨沭化肥生產在歷經簡單人工摻拌、一般機械造粒之后,發展到脫氯、噴漿造粒,氨化造料、塔式造粒,其中史丹利公司創建的塔式造粒,填補了國家在這方面的空白。金正大公司與清華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聯合攻關開發的緩控釋復合肥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創新使臨沭化肥基地迅速崛起,生產企業也由1992年的2家,年生產能力不足5萬噸,發展到現在的擁有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23家化肥生產企業,擁有56條現代化生產線,年生產規模達到600萬噸,年銷售收入45億元。該縣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創建全國優質化肥(復混、復合肥料)生產基地先進縣”,成為全國第一家優質化肥生產基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