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這是世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機化事業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一是初步形成了以農機戶為基礎、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專業組織為龍頭發展格局,以購機補貼為導向,農機化投入呈現多元化趨勢;二是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各級政府進行示范引導的發展機制,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進程加快;三是初步形成了機械化與信息化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配套,農機與農藝相適應的運行體制,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能力明顯增強。
2004年11月1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了依法促進的新階段。近年來,我國農機化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 農機裝備總量穩步增長
2004年,全國農業機械原值達到3647.3億元,比上年增長8.5%,分別比1980年、1990年增長了近10倍和3倍。農戶平均擁有農業機械原值1397.5元,占農村住戶年末每戶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的33.7%;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579.6萬臺,比上年增長5.7%,分別比1980年、1990年增長了約5倍和1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111.6萬臺,比上年增長14.3%,占保有量的7.1%。拖拉機配套農機具2506.5萬部,比上年增長9.3%;聯合收割機40.7萬臺,比上年增長12.3%,分別比1980年、1990年增長了14倍和9倍多。全國平均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32.8千瓦,擁有拖拉機0.8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1.3部,聯合收割機0.02臺。每百戶擁有拖拉機6.4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10.1部,聯合收割機0.16臺。近幾年來,一些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農業機械發展較快,2004年全國水稻插秧機達到6.7萬臺,比上年增長12.8%;牧草收割機達到5.8萬臺,比上年增長14.6%;經濟作物生產所需的新型農機裝備市場需求迫切,農民對農業機械化需求呈現出高性能、高質量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二、農機作業水平明顯提高
2004年,全國機耕、機播(栽)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48.9%、28.8%和20.4%,比上年分別提高2.1個、2.1個和1.4個百分點。其中,機播(栽)和機收水平比1980年分別提高18個和17個百分點,比1990年分別提高14個和13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為80.9%和76.2%;玉米播種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7.8%和2.5%;大豆收獲機械化水平31.8%;水稻生產機械化成為農機作業的新亮點,機插配套的育秧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育秧成本降低一半,水稻生產機插秧進程開始提速,機插水平達到3.9%,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水稻機收水平達到27.3%,比上年分別提高3.9個百分點。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農機節本增效技術應用水平穩中有升,標準化作業程度明顯提高。
三、農機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全國現有農機生產企業近萬家,初步形成了以民營股份合作企業為主體、以外資控股企業為先導的農機工業體系。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機制造企業目前生產14大類、95個小類約3000多個品種的農業機械,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農機制造企業1468個。2004年,農機工業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帶動下,總產值達到900億元,銷售額達到86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和26%;銷售利潤總額達24.5億元,比上年增長33%,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產銷兩旺的好勢頭。近幾年來,農機出口增勢強勁,出口到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出口了11大類農機產品,出口值達3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9%。
四、農機社會化服務初顯成效
2004年,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戶達到3223.9萬個,比上年增長4.6%,從業人員3848.2萬人,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機戶3197.5萬戶,比上年增長4.7%,占農戶總數的12.9%。全國農機流通、維修、作業服務體系比較健全,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2421.5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農機戶經營收入達2176.1億元,占農機化經營總收入的89.9%,農機作業服務收入達2096.6億元,占農機化經營總收入的86.6%。多年來,農機作業服務形式不斷創新,從有機戶互助代耕作業,發展到聯戶經營、股份合作經營和跨區作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家庭承包經營與機械化作業之間的矛盾。特別是1996年開始,在全國組織開展的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小麥獲得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快了農機作業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進程。近十年來,小麥跨區機收市場需求旺盛,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數量不斷增加,范圍逐年擴大,深受廣大農民歡迎。農機作業服務范圍正逐步從產中擴展到產前、產后,從種植業發展到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領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標準化作業、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效益和農產品質量,增強了優勢農產品競爭力。
五、農機化發展支撐體系初步建立
2004年,全國有省級農機管理機構31個,地市級農機管理機構348個,縣級農機管理機構2753個,鄉鎮級農機管理機構32821個。地市以上農機試驗鑒定機構48個,農機科研機構105個。縣以上農機技術推廣機構2437個,農機安全監理機構2964個,農機教育培訓機構2156個。全國縣以上行政區域都設立了農機管理、技術推廣和監理機構,農機管理、推廣、鑒定、監理等人員達到23.8萬人,其中科技人員占52.4%。全國已形成了以農機行政管理為中心,以科研、鑒定、推廣、培訓、監理為支撐的農機管理體系;并正在加快形成以農機大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為主體,以農機制造、銷售、維修和協會為輔助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近幾年來,還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立法和政策支持進程,基本形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于2004年1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 2004年中央1號文件將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上升為全國“兩減免三補貼”重要的支農惠農政策,2005年中央1號文件又強調要繼續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并要求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國家重視和支持農業機械化,法律保護農業機械化發展,為農業機械化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農業機械化發展已進入了快速發展機遇期。
六、農機化各項重點工作順利推進,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民增收
一是農機跨區作業規模擴大,效益提高。2005年“三夏”期間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達到35萬臺,完成小麥機收面積2.3億畝。初步測算,農機手通過跨區機收獲得收益25億元,農民通過機械收割節本增效80多億元。目前,農機跨區收獲作業已從小麥發展到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品種,作業項目也由機收向機耕、機播(插)、植保、灌溉、農田基本建設等領域擴展。農機跨區作業已成為我國“三夏”、“三秋”時節的主要農業生產方式。
二是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進展順利,農戶受益面增加。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3億元(含農墾5000萬元),按照突出重點與兼顧一般相結合的原則,將補貼資金向優勢農產品集中產區傾斜、向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傾斜,實施范圍從去年16個省66個縣拓展到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500個縣。我部與財政部聯合印發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制定了年度專項實施方案,組織開展了補貼機具部省兩級選型工作。加強了對補貼機具的質量監督管理,確保補貼資金一分不少地落實到農戶手中。在中央政策的帶動下,各級政府紛紛加大力度,增加對農機化的資金投入。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全國地方各級財政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10億元左右,是去年補貼投入的2.5倍。在農機補貼政策的影響下,農機市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可喜局面,部分地區大中型拖拉機、水稻插秧機、旋耕機等農田作業機械供不應求。
三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面積進一步擴大,節本增效明顯。按照2005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的精神,農業部把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列為農業部2005年承諾為農民辦的15件實事之一,安排的國家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由原來的94個發展到100個,覆蓋面積由原來的336萬畝擴大到540萬畝,增加了200多萬畝。完成了部分保護性耕作的關鍵機具的試驗選型工作,不同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和標準體系初步確立。據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對比試驗結果,保護性耕作不僅培肥了地力,減少了水土流失,而且使小麥平均增產10%,節約成本15%,節本增收總效益在一年一熟地區為15元/畝以上,一年兩熟地區達63元/畝以上。
四是水稻生產機械化獲得新進展,機收、機插秧環節即將面臨突破。繼小麥跨區機收后,水稻跨區機收工作發展迅速,成為當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新亮點和熱點,深受農民歡迎。今年投入早稻收獲的聯合收割機達到5.5萬臺,比去年增加1.4萬臺,機收水平達到28%,比去年增長近3%。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水稻收獲機械、育秧工藝和設備、插秧、拋秧、擺秧和直播機械、植保機械、產后烘干機械設備等的引進和研發創新方面取得了突破,基本解決了水稻機械化中的種植和收獲兩個關鍵技術瓶頸問題。特別是江蘇省率先研發生產高性能水稻插秧、收獲機械,創新推廣了軟盤育秧、雙膜育秧等標準化育秧方式,大大降低了水稻插秧、收獲成本。為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進程,今年的農機購置補貼突出了水稻主產區,7個水稻主產省的購機補貼實施縣數達到207個,占糧食主產省實施縣總數的60%。江蘇省水稻收獲機械化水平達到80%,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達到10%,居全國前列。湖北、江西、湖南等長江流域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很快,機收、機插作業面積快速增長,農民自主投資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熱情十分高漲,全國水稻生產機械化有望在“十一五”期間實現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