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的“2005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曹玉書對記者們說:“低油價時代在我們可以設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時期內很難再出現,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成品油的高價位時代!
根據記者們的概述,那就是“中國進入了高油價時代”!這是不爭的事實。
7月初創下了62.8美元/桶的歷史紀錄,受英國石油公司一煉油廠爆炸起火的影響,7月29日,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再次突破每桶60美元。目前國際油價較前幾年十幾美元每桶來說,已經翻了幾番。
石油價格高價位運行給全世界的經濟帶來了很到的負面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模型,如果原油價格居高不下,那么亞洲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在內,GDP將損失約2個百分點。
油價,已經成為套牢中國經濟的枷鎖
根據《經濟參考報》中《高油價套牢中國經濟?》一文中對“高油價給中國經濟的陣痛”描述,筆者做了一下總結。
1、私人車主的養車成本提高了20%至30%。目前國內已有超過1000萬輛的私人汽車,最近幾次的油價調整,使得一般的家庭汽車僅油錢每月就至少要多支出100元左右。
2、成品油價格上漲勢必增加以運輸為主業的公司的經營成本,其中包括民航、船運、路運和城市公交、出租車行業等。
3、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化肥價格一路高攀,農藥、農膜、種子等價格也隨勢上揚,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的同時,也給未來的糧價帶來了較大的可變因素,而糧價一旦上漲,緊隨而來的就會是食品漲價。
4、 據海關最新統計,2004年進口原油因為漲價而多支付的外匯達70.68億美元(約合551億元人民幣)。而據估計今年因為油價高企,中國在石油進口上的成本將可能要多支付2004年GDP總量的2%。
再來看看全球的石油產業鏈利潤的分配:
1、歐佩克國家控制了原油生產,獲取了油價上漲的第一層利潤;
2、發達國家的壟斷性石油公司則控制了石油提煉、石油化工等關聯產品市場,獲取了油價上漲的第二層利潤;
3、=發達國家的基金和金融資本,對石油期貨等金融產品進行投資和投機,牟取石油價格上漲的第三層利潤。
中國的石油進口雖然在過去的11年里增長了一倍,成為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超過了日本,但卻一直處在全球石油產業鏈的邊緣,即沒有價格主導權,也缺乏市場影響力,不但只能夠作為最終消費者被動承受油價上漲的既成事實,還要繼續承擔油價上漲給本國經濟帶來的損害。
油價,已經成為套牢中國經濟的枷鎖。而且這個枷鎖,就像是孫悟空的緊箍咒,被國際市場越念越緊。
高油價時代:中國該如何應對?
面對高油價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中國應該痛定思痛,自強不息。一方面加強自身修煉,節能、儲備;另一方面走出去,尋求石油新渠道,提高國際石油市場話語權。筆者對目前市場上的建言做一個概括,并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節能,縮減自身的需求。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節約石油資源;大力開發、推廣石油替代能源,例如天然氣、太陽能、酒精汽油等等,可以使國內石油消費具有更高的彈性,從而降低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國外研究機構認為,與歐洲和美國相比,中國、印度和泰國的每單位產出所耗石油要多2至3倍。減少浪費應能有助于亞洲增長,并最終減緩需求對全球石油價格造成的壓力。
2、擴大全球石油資源的開采和控制。作為重要的能源運輸通道的馬六甲海峽,被美國及其盟友地控制,中國東海能源開發也受到日本阻撓,所以中國不得不考慮其他的石油來源。其中中亞將成為中國未來的重要能源來源,中石油、中石化加大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投資,進行石油開發和運輸管道建設,加強與俄羅斯石油能源合作,在全球范圍尋求開采石油資源,利用資本收購、控股國際石油巨頭,例如最近中海油進行收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的嘗試。
3、加快推進國家石油戰略儲備計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維護國家石油安全。目前為止,世界上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經濟發達或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國際能源機構要求其成員國建立起至少維持各自消費90天的戰略儲備量。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分別達到158天、161天和127天。中國由于尚沒有戰略性儲備庫存,中國石油系統內部原油的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1.6天,對石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差。
4、加快石油期貨的上市,彌補缺乏風險規避、管理工具的國內空白,同時利用期貨市場提高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規避、控制石油價格風險,最終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定價權中分取一塊蛋糕,提高中國石油價格的話語權。最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沒有價格主導權,缺乏市場影響力,只能作為消費者被動的承受石油價格上漲給中國帶了經濟的陣痛。目前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燃料油期貨就是很好的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