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省水稻生產繼續深入實施產業提升計劃,以“穩產能、優結構、強品牌、提質效”為目標,突出資源稟賦、綠色生產、融合發展和質量效益,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有序推進“五調五化”,即調優結構、調好品種、調綠模式、調強品牌、調高效益,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綠色化、產業高效化。確保全省水稻面積穩定在3500萬畝、產量穩定在380億斤左右,促進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就2019年水稻生產提出以下意見。
一、優化區域布局,推進結構調整
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穩定水稻產能基礎上,根據資源稟賦和稻作區域特色,重點抓好“四區建設”,一是在功能元素富集區建設300萬畝富硒富鋅特色功能稻區;二是在鄂中北地區建設400萬畝香粳糯稻區;三是在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建設500萬畝再生稻區;四是在沿江環湖地區建設7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區。試點打造再生稻區、稻漁綜合種養區“升級版”,形成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產業新優勢。
二、深化合作攻關,推進技術創新
針對制約全省水稻生產發展的基礎性、區域性和行業性瓶頸問題,充分發揮科研院所、推廣部門、生產主體作用,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深度廣泛參與”的“研推用”體系。加大對穩產高產、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優質及專用水稻品種,適宜不同區域、不同環節的節本降耗輕簡栽培技術,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綠色周年模式的原始創新和二次開發,強化技術創新“精準供給”,引導水稻生產技術創新升級。
三、強化集成示范,推進綠色生產
按照“統籌在省市、集成在縣鄉、示范在村組”的要求,加強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廣和轉化應用。品種方面,推廣一批適宜的漁稻、再生稻、功能稻等特色專用品種。技術方面,遴選一批新肥料、新藥劑、新機具以及綠色防控、水肥藥減量高效利用生產技術的新型投入品(裝備),示范一批集中育秧、精量直播、缽苗機插、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再生稻機收減損等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技術。構建以水稻種植為核心,融合糧食、經作、畜牧、水產等種養加一體的水稻綜合生產技術,有序推廣一批資源利用高效化、經濟效益高值化、生態效益綠色化的生產技術。
四、細化主體服務,推進模式升級
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依托,集聚現代生產要素,遴選一批發展前景好、示范作用強、帶動效應明顯的新型主體,開展“三優”(水稻品種優化、栽培技術優化、稻米品質優化)科技創新行動;協同推廣“水稻+”高效模式,重點圍繞稻糧統籌(水稻-小麥周年全程機械化、中稻-再生稻-綠肥綠色高效模式等)、稻經輪作(水稻-油菜周年高效全程機械化模式、水稻-菇類生態高效循環模式)等、稻漁共生(稻蝦共作模式、稻鱉共生模式等)、稻禽協同(稻鴨共作綠色生態種養模式)4大類“水稻+”模式,合力共建高質量示范樣板,全程全面開展技術跟蹤服務,提升技術模式的內涵與外延,促進多元化發展。
五、活化資源要素,推進品牌建設
繼續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振興“鄂米”品牌。充分發揮生產、加工、流通等部門在技術研發、產品營銷等環節的優勢,提升中高端稻米產品的供給能力和質量水平。打造一批以潛江為重點的“蝦稻”和以荊州為重點的“再生稻”區域公用品牌,擦亮一批“貢米”、“官米”等具有鮮明特征和文化底蘊的地方特色品牌,加快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知名品牌+地方特色品牌”的品牌體系建設。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不斷提高湖北大米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加速形成“消費依賴”,助力實現“信任溢價”。
湖北省水稻生產專家指導組 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