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村都有農資店。對農民來說,家門口能買到化肥、農藥,誰也不愿意跑遠路;有需求就有生意,在家出不去,又沒什么事兒干,借著開超市賣點兒農資也理所當然。
前些年,在村里賣農資,一年還能賺個三兩萬,現在農資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已經蔓延到了基層,農資生意越來越難做。
站到農民的角度,村里農資店的東西,買起來是方便,可是價錢不便宜,現在鐘糧食不賺錢,能省一分是一分,除非真抹不開面子,到哪兒買不是買啊!
那么,說到底,村里農資店里的東西,為什么總那么貴呢?
貴在中間環節太多
化肥從出廠到老百姓手里,至少需要過三四道手;以前還有省級市級經銷商,現在因為競爭激烈,紛紛下沉,至少還有縣、鄉、村三級經銷商。
縣級負責渠道和市場,鄉級負責科技和宣傳,村級負責銷售和服務,在傳統的農資銷售體系里,各有分工,都不可缺。
既然是不可缺,誰都需要分得一部分利潤,以維持正常運轉;縣級一袋提一兩塊,鄉級一袋提三五塊,村級一袋需要十幾塊。
加在一起,一袋肥料出廠之后,沒有二十多塊的毛收入,根本不可能買到手;村里農資店里的農資貴,貴在中間環節太多。
貴在賒賬占壓資金
廠家賣貨,從來不賒賬。
以前都是縣級或鄉級自籌資金,讓村級零售商賣貨之后給錢,資金風險太大;現在大家都不這樣干了,都是讓村級零售商先給錢。
相反,不少農民喜歡賒賬,一方面覺得不給現錢,可以稍微緩解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拽著農資店一頭,萬一質量不過關,到時候就不給錢。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村級零售商的資金占壓成本,一定會轉嫁到消費者也就是農戶身上,肥料價格高一點農戶自己也能接受。
更何況,加上房租呢?加上人工呢?
所以說,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貴在高峰集中購買
農資一年四季都能生產,可消費時間卻非常集中。
地里不用施化肥的時候,廠家還得繼續生產,還得占壓庫存,資金成本也很大,為了促銷騰庫,一般都會降價促,一袋降5-10塊錢很正常。
施肥前后的一個月里,因為大家都買肥料,廠家供應不及,短時出現短缺,一般會提價,一袋提5塊錢非常正常。
這如同潮漲潮落一樣,是農資生產企業的特點,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農民寧愿掏高價,很少會選擇提前購買,這卻是縣級經銷商的機會。
低谷時購進,高峰時賣出,這是尿素、磷肥等所謂“透明價”肥料,一袋上明利只有兩三塊錢,經銷商卻仍能盈利的原因。
貴在趕上原料漲價
農資的原材料也是商品。
受國家政策、市場供求等關系影響,原材料價格也會呈現波狀變動,進而影響農資的價格出現浮動,有時候一噸農資能錯幾百元。
比如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時的尿素,一噸上漲了六七百塊錢,除了到了追肥旺季,很大原因是生產尿素的原煤價格暴漲導致。
這個跟經銷商零售商乃至廠家都沒有關系,水漲船高,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老百姓為這埋單。
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罷,這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