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化肥第一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這句話的背后暗含三重含義:中國擁有數量最多的肥料企業,中國農資經銷商數量全球第一,同時中國也有著全世界數量最為龐大的農民群體。但這些第一,似乎帶來的并不全是榮耀。近些年,施肥不合理造成土壤退化、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抬高農業生產成本,以及化肥市場失序引發產能過剩、效益惡化、假冒偽劣等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肥料企業是不是過多了?
甲方 肥料行業瘦身系必然
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但中國肥料企業數量遠超世界任何國家,這一點并無爭議。據一項數據,以復合肥企業為例,中國大約有三千家以上,而美國不過三五家。
肥料企業數量過多,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過剩矛盾突出。比如磷肥行業,如果扣除出口,全行業過剩率將達到100%。復合肥過剩同樣突出,全行業開工率估計也就在三成左右。巨大的過剩,導致市場競爭白熱化,經濟效益持續惡化,威脅到一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其次是增加監管難度。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流通領域,如此龐大的群體,在監管上都是一大難題,這也是當前假冒偽劣肥料仍然猖獗的根源之一。
我們常說競爭是一個行業進步的動力,但競爭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正向的競爭會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走向集中,而負向的競爭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肥料行業目前就一定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問題:一些企業創新上熱衷于炒作概念,營銷上熱衷于玩弄噱頭,甚至還有一些企業不惜造假售假。這種負向的競爭,引發了行業亂象,拖慢了行業淘汰落后的步伐。
值得提及的還有,中國肥料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延緩了這一進程。一是前些年的大企業兼并重組了一批瀕臨危機的中小企業,其中相當部分,被證明是保護了落后產能;二是市場監管沒有發揮應有的優勝劣汰的作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農資打假中一定程度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問題。
盡管如此,從中長期看,中國的肥料企業確實多了,肥料行業走向集中是必然的。一方面,下游肥料需求已經飽和,必然會倒逼上游洗牌;另一方面,肥料行業自身的效益下滑,也會驅動去產能化加速。
乙方 肥企眾多有其必要性
中國肥料企業數量冠絕全球,這源于中國特殊的農情。中國肥料企業數量眾多,主要多在復合肥企業數量上,這一點有別于大多數國家。
在美國,上游的大化肥企業只負責制造基礎原料,肥料的二次加工是通過分銷商完成,由他們針對當地的種植特點進行定制化加工生產。所以,美國的大化肥企業數量并不多,而且他們也不關心下游種植需求。這種產業分工使得美國的化肥生產流通鏈條較短,而且相互銜接、運行有序。
美國是大農業,而中國還是一家一戶的分散農業為主,這種特殊性給復合肥企業發展提供了空間。復合肥企業的優勢在于:一是通過對傳統化肥的二次加工或者增效增值,更符合當地種植需求,對農民而言簡便省工省時;二是充當了農化服務的角色,中國缺乏綜合性、系統化的農化服務機構,而復合肥企業最初成立時大多著眼區域市場,賣產品的同時提供服務,這一點是上游的基礎性化肥企業無法做到的,因為這一點,復合肥企業在過去二十年獲得了蓬勃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美國式的規模化農業,加之農業服務機構的成長壯大仍需假以時日,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復合肥企業仍然大有可為。換言之,中國存在如此眾多的肥料企業,仍是合理的。 (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