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趨勢
根據夏蝗殘蝗密度和面積調查,以及二代粘蟲、一代草地螟燈下誘蛾情況,結合8月、9月氣候條件和生態因素,預計:東亞飛蝗秋蝗偏輕發生,發生面積18萬畝,達標面積4萬畝,主要發生在運城市的萬榮、芮城、永濟。土蝗秋蝗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面積170萬畝,達標面積70萬畝,主要發生在大同、朔州、忻州、呂梁等地。三代粘蟲中等發生,局部有偏重發生的可能,在玉米田發生面積180萬畝。草地螟輕發生,但不排除外來蟲源在局部暴發的可能。
二、預報依據
1.蟲源基數
東亞飛蝗 夏蝗偏輕發生,發生面積14.5萬畝,發生程度和面積均接近于去年同期;一般每平方米有蝗蝻0.17頭,最高2頭,低于于去年同期的0.2頭和4頭。夏殘蝗面積10.4萬畝,6~10頭/畝有8.2萬畝,11~30頭/畝有1.3萬畝,31~100頭/畝有0.9萬畝,平均20頭/畝。
土蝗 夏蝗總體為中等發生,大同局部地方偏重發生,全省發生面積166.5萬畝,發生程度和面積均接近于去年和常年同期。平均密度8.4頭,最高密度48頭,高于上年的6頭和32頭。土蝗殘蝗面積94.5萬畝,小于330頭/畝的有19萬畝,331~2000頭/畝的有36萬畝,2001~6000頭/畝的有34.5萬畝,6001~33000頭/畝的有5萬畝,平均在2005頭/畝,最高15000頭/畝。
二代粘蟲 幼蟲總體輕發生,個別田塊偏輕發生,有蟲面積61.8萬畝,防治16.7萬畝,一般百株3~5頭,最高8頭。據全省18個粘蟲監測點統計,二代粘蟲燈下累計誘蛾量880頭(6月21日至7月20日),其中雌蛾540頭,雄蛾340頭。其中芮城縣燈下累計誘蛾量最高,共為374頭,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雌蛾247頭,雄蛾127頭;7月8日進入誘蛾高峰期,單燈單日平均誘蛾量為15~41頭;7月14、15、16日檢查雌蛾卵巢發育級別共58頭,其中1、2、3、4級所占比例為19%、35%、31%、8.6%,未發現5級雌蛾。汾陽測報站7月11~20日累計誘蛾99頭,比去年同期多95頭,比歷年同期多71頭,發蛾初盛期早于常年10天左右。解剖雌蛾63頭,卵巢發育級別三級占55.56%;在當地產卵有效雌蛾較多,并在部分谷田發現卵塊,平均0.4塊/m2。
草地螟 7月中旬以來,陽高、五寨、應縣等草地螟常發區燈下僅誘到少量草地螟成蟲,農田也僅發現少量成蟲和零星幼蟲。
2、后期氣象條件
降水量:7月與常年同期相比,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和運城市偏少0~1成,其余大部分地區偏多1~2成。8月北部降水偏少0~1成,南部偏多1~2成。秋季北部降水偏少1~2成,南部偏多1~2成。
平均氣溫:7月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偏高0~1℃。8月北中部偏低0~1℃,南部偏高0~1℃,秋季全省氣溫較常年偏低0~1℃
氣象分析:7、8月北部降水偏少、7月氣溫偏高將不利于土蝗的擴散為害。8月南部降水偏多、氣溫偏高將有利于東亞飛蝗和粘蟲的發生。
三、防控意見
當前,我省大秋作物正值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地一定要把病蟲防控作物保證全年農業豐收的重要措施,抓緊抓好,有效開展病蟲防控,把病蟲危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確保我省糧食豐產豐收。
1.蝗蟲 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對蝗蟲防控的組織領導,加大蝗情監測力度,及時發布預報,研究制定防控計劃,做好分類指導工作。在低密度蝗區選用殺蝗綠僵菌、殺蝗白僵菌、蝗蟲微孢子蟲等微生物農藥和其他植物源農藥開展防治,保護蝗區生態環境。在高密度蝗區和農田周邊發生區,組織防蝗專業隊,選用馬拉硫磷油劑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化學農藥,及時控制蝗蟲的發生為害,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為害”的目標。
2.粘蟲 全省各級植保部門應加強蟲情監測,密切關注粘蟲發生動態,及時下田普查,做到有情況立即上報。防治中要嚴把“三關”,即捕蛾于產卵前,滅卵于孵化前,藥劑防治于三齡前。(1)成蟲發生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糖醋液等誘殺成蟲。(2)成蟲產卵期,在田間插楊樹枝把、谷草把等引誘成蟲產卵,在卵孵化前集中燒毀。(3)幼蟲發生期,在三齡前選用25%滅幼脲3號懸浮液1500倍液,或每畝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8~10毫升進行噴霧防治,或每畝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15毫升莖葉均勻噴霧。